小学科学教学打造生命课堂的策略
陈丽芳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将军城小学
引言:
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要途径,承担着启迪智慧激发潜能责任,然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仍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体验、缺乏生活联系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发展。生命课堂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体验,注重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探究从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拓展视野三方面探讨小学科学教学打造生命课堂策略,期望能够构建充满活力科学教学新局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
小学科学教学应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巧妙设计贴近实际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与好奇心,从而激发探究热情,教师应当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作为切入点如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物体浮沉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科学原理。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乐趣,主动投入探究活动,例如教授物体浮沉主题时,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物体放入水中表现,提出“为何有些物体浮起有些则沉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索欲望。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增强情境创设效果,利用视频、动画等展示难以直接观察现象如火山喷发、动植物生长过程,拓展学生认知视野,教师还应当采用故事导入法讲述科学家发现过程或科技发展历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与探究志趣。
教学中需重视情境交互性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体验完整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应避免过度干预,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空间与时间允许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间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课堂上设置科学猜想区,鼓励学生对观察现象提出不同解释营造宽松探究氛围。对学生提出奇特想法应予以肯定与鼓励,避免简单否定引导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正确性,教师适时提供必要支持与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探究障碍保持探究热情。
二、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培养需依靠实践平台支撑,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活动打造多元学习空间,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机会,实验设计应强调开放性与探究性,突破简单验证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方案构思。建立校内科学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场所配备必要器材与材料,满足探究需求,充分整合校外资源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拓展学习场域。组织科学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为热爱科学学生提供深度探究平台,开展科技节、科学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科学氛围,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引入虚拟实验室、科学模拟软件等工具突破传统实验局限。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批判思维,鼓励对已有结论提出问题避免盲目接受权威,设置反例与矛盾情境促使学生辨析思考,引导观察时关注细节变化培养细致观察能力与敏锐洞察力。指导建立观察记录习惯促进数据分析能力提升,重视科学推理训练,引导从现象中归纳规律或从规律预测现象。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搭建声音探究实验室平台,引导学生系统探究声音产生、传播与特性。课前准备各类发声器材:弹簧、音叉、吉他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原理,学生通过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现象感知声音与振动关系,触摸发声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波纹变化,验证声音源于振动,设计纸片靠近音箱实验观察纸片随声音振动现象。探究声音传播时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纸杯电话,探究声音通过不同介质传播特点,设计真空实验装置观察抽走空气后铃声变化,得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结论。学习声音特性环节组织辨别声音游戏,蒙上眼睛识别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感知音色差异,利用音叉、琴弦等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关系,通过敲击不同力度探究声音大小与振动幅度联系。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为何救护车声音远近听起来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多普勒效应,如何设计隔音墙减少噪音污染促进知识应用能力发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视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
科学素养提升需借助宽广视野作为支撑,教师应注重学科融合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整合,结合语文学科进行科普阅读指导,提升科学文本理解能力,与数学学科联系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培养统计思维,同美术学科结合开展自然观察绘画提升审美能力,通过主题式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完整认知体系。关注科技前沿发展适当引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现代科技话题,拓展学生科技视野,邀请科学家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分享科研经历与最新进展,激发探索热情。科学教育应注重价值引领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通过科学史教学了解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精神,培养科学态度与品格。探讨科技发展伦理问题引导树立正确科技观,认识科技发展利弊,关注环境保护主题,开展环境调查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引导关注社区科技问题如水质污染、垃圾分类等,培养公民参与意识。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教学为例,教师应当突破教材局限,拓展多维视角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先联系历史文化视角引入丝绸之路故事与蚕桑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蚕丝对中华文明发展贡献,组织参观丝绸博物馆或观看纪录片感受传统丝绸工艺魅力。从生物技术角度介绍现代蚕业探究成果,如转基因彩色蚕、蚕丝蛋白医学应用等前沿科技,拓展学生科技视野,结合环保主题探讨蚕丝作为可再生环保材料优势,比较化纤与天然纤维环境影响培养绿色消费意识。在养蚕实践中引入创客教育理念,指导学生设计智能蚕室监测系统,运用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控蚕室环境解决养蚕过程实际问题,组织蚕宝宝护理站活动,学生轮流负责蚕儿饲养记录生长日志,分享养蚕心得培养责任感与生命关怀。开展丝路文化主题跨学科探究,语文课创作蚕宝宝故事,美术课绘制蚕蛾生命周期图谱,数学课统计分析蚕食量与生长关系形成综合学习成果。
结论:
小学科学教学打造生命课堂需从情境创设、平台搭建及视野拓展三方面综合施策,通过贴近生活情境激发探究热情精心设计实践平台培养科学思维,多维度拓展学习视野提升科学素养。生命课堂构建非一蹴而就需教师长期探索与实践,不断反思与改进。未来科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关注学习过程体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真正实现科学教育育人价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寇小永 , 张琳 , 冯腾 , 等 .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初步构建策略——以”动物的一生”章节为例 [J]. 教育与装备研究 , 2023,39(3):30-34.
[2] 蔡玲. 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辽宁教育,2022(5):74-77.
[3] 陈天烽 .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J]. 教育艺术 ,202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