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学利用本土资源渗透社会责任

作者

植秀燊

广东省遂溪县第一中学

1 生物学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1.1 国家、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

青年学生既要有担当之志,更要有担当之能,有担当的高中生是祖国、民族和社会所需要的。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履行使命需要责任担当,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因此在高中阶段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有助于教育出服务国家、社会的优秀人才。

1.2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需要

社会责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明确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1],社会责任教育是四个核心素养中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途径之一 [2],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有极大地提升作用。高考试题充斥大量的体现社会责任的素材。例如 2022 年广东卷第 1题考查生态环境,渗透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第 15 题、16 题分别考查了帕金森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渗透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2019 年全国 I 卷第 37 题要求考生对高效降解环境污染有机物细菌的分离过程进行深入思考,深度考查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内容,凸显环境保护理念。2018年全国Ⅲ卷第 1 题考查“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科学成果,体现了民族自豪感 ; 第 4 题考查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这一巨大的成就,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科学家的非凡成就,提高了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1.3 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的需要

新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本通过很多途径来渗透社会责任的教育。例如教材正文设有“与社会的联系”栏目,课后阅读安排有“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的介绍,还有科学家访谈和相关科学家、科学史的介绍等来全方位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2 高中生物学利用湛江本土教学资源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方法和意义

本土资源作为最实际,最贴近的资源,在开展教学时结合本地资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能让他们感受家乡的真善美。湛江地处亚热带气候地带, 本土资源丰富多样。例如有底蕴深厚的雷剧文化,醒狮、飘色、年例等传统文化习俗;四季如春的金沙湾、湖光岩等旅游景点和热带植物园和国家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及包括徐闻菠萝、廉江红橙、甘蔗等等强劲的农业经济,这些本土资源都是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在生物学中利用本土资源来渗透社会责任,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2.1 高中生物学利用湛江本土教学资源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方法

2.1.1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

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 [3],能将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创设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切实展示湛江本土资源的真实化和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渗透社会责任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1.2 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落实社会责任的教育

新课标中有明确要求合理安排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到实处,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活动开展的意义。如组织学生在本地人群中开展《遗传与进化》第 5 章第 3 节“人类遗传病”,中的“调查人类遗传病”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思考预防遗传病的常规手段,促进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的观念的社会责任意识。

2.1.3 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教师的备课资源有很大的决定因素。教师应挖掘和利用优秀的本土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如在学生学习《分子与细胞》第 6 章第 3 节“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中提出的“老龄化问题”后,可组织学生看望本地敬老院老人的问候活动,对老人的生活起居、精神状态和物质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身边老人的情况进行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的问题 , 如何真正地关爱老年人?培养关爱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2.2 高中生物学利用湛江本土教学资源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意义

2.2.1 增加课堂容量,助力教学提升

教师的备课内容仅限于课本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够的,在教学导入环节、授课过程和结尾结合本地资源开展能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共鸣,如《生物与环境》第 4 章第 2 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以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视频方式导入生物多样性以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来渗透加强保护红树林的爱护环境责任理念。讲述杂交水稻时,结合湛江的盐碱地海水稻素材,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讲述有机物的内容时,引入湛江本土相关的美食来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怀。湛江本土资源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乡土的东西是最让人痴迷的,在教学中使用本土资源不仅能简化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去开发利于身边的本土资源去丰富课堂,让学生明白课本内容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2.2 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核心素养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无疑是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要培养有担当的国家接班人就要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非常符合这一点,利用学科特点着重从学生身边历史文化、习俗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资源去发掘和渗透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一个充满家国情怀、能辨真伪,对自己的、家庭的、社会有责任担当,充满正能量的,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应时代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去探索可行有效的教学路径,要善于发掘本地资源并与教材内容深度结合去引发学生对教学的回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诱,一步一脚印落实好“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天翔 .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社会责任”[J]. 中学生物教材,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M]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2.

[3] 林良绥 . 浅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J]. 生物教研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