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解学清
临沂凤凰实验学校276000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为达成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代数、几何、统计等多领域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思维与合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实践;反思
引言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需求。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尤为关键。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践
(一)合理分组是基础
依据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综合考量学生成绩、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一个小组中既有运算能力强、思维敏捷能快速解方程的学生,也有对概念理解稍慢但善于倾听、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如在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时,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思维活跃的学生负责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擅长计算的学生进行具体运算,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总结汇报小组讨论成果,不同特质学生相互配合,为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多样化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应用
1.知识探究合作
在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测量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探究三边关系?”各小组领取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记录数据并分析。小组内学生有的测量边长,有的记录数据,有的尝试寻找数据间规律,通过合作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深刻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这种合作探究比学生独自学习更高效,且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合作能力[1]。
2.解题思路合作讨论
在九年级上册 “二次函数”章节,遇到复杂二次函数应用题,如“某商品每件进价40元,售价为60元时,每周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每涨价1元,每周少卖10件,设每件涨价x元,每周利润为y元,求y与x函数关系式及最大利润。” 小组合作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利润计算公式出发,有的考虑销量变化对利润影响,共同梳理解题思路,完善解题过程,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
3.数学实验合作
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中,教师组织“绘制校园平面地图”数学实验,小组学生分工测量校园建筑物位置、距离,确定坐标轴方向与单位长度,合作绘制地图。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将抽象坐标知识应用到实际,理解坐标确定位置原理,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师引导贯穿始终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并非旁观者,在学生合作探究 “多边形内角和” 时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当发现某小组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推导方法时陷入僵局,教师适时引导:“能否从三角形内角和入手,通过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来思考?” 经教师启发,小组找到思路,顺利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教师还需把控合作时间,确保任务按时完成,对表现出色小组及时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成效
(一)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传统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学习中,小组自主设计调查方案[2],搜集班级同学兴趣爱好数据并整理分析,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何设计问卷、选择调查方式,对数学学习兴趣大增,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改变以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合作学习中,学生思维碰撞,在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学习时,讨论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应用,有学生提出从边的比例关系判断,有的从角的相等关系出发,还有学生结合图形变换分析。通过交流,学生不仅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相互沟通、协作,在“制作长方体包装盒”实践活动[3]中小组成员需共同设计包装盒尺寸、形状,分工裁剪纸张、折叠粘贴,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协调分歧,如在确定包装盒尺寸时,成员意见不一,经讨论权衡实用性与材料成本,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有效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一)小组合作效率参差不齐
部分小组合作时存在“搭便车”现象,个别学生主导讨论,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在“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学习讨论中,有的小组活跃学生包揽发言,内向学生默默倾听。原因在于小组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教师应细化小组分工,明确各成员职责,建立小组互评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机制,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参与。
(二)合作时间把控困难
复杂数学问题合作探究耗时较长,常出现时间不够,小组讨论不充分,无法得出完整结论。如“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综合问题探讨,小组刚深入分析,时间已到。教师应提前预估问题难度与讨论时间,合理安排课堂节奏,若时间紧张,可让小组先阐述初步思路,课后继续完善,保证合作学习质量。
(三)小组合作缺乏深度
一些小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对问题理解不深入,在“因式分解”方法讨论中小组简单列举课本方法,未深入探究不同方法适用条件与内在联系,教师应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问题,引导小组深入思考,鼓励质疑创新,如在因式分解讨论时提问“如何根据多项式特点快速选择合适分解方法?”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知识本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通过合理分组、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做好教师引导等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进,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和创新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秀霞.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技巧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 2022(25):4-7.
[2] 李雪梅."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新通信, 2024, 26(18):149-151.
[3] 杨艳红.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J].考试周刊, 2020(5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