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高年级中逆向思维训练对解题能力的影响

作者

徐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南麻小学  215228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面临的数学问题也更加复杂。逆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和质量。因此,研究小学数学高年级中逆向思维训练对解题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逆向思维训练的现状

(一)教师对逆向思维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正向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学生对公式、定理的记忆和运用,而缺乏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启发。这导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难以从逆向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例题和习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逆向思维训练方面,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薄弱

由于长期受到正向思维的影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从已知条件出发,按照常规的思路去推导和求解,而难以从问题的结果出发,逆向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使得学生在面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解题效率低下。

二、逆向思维训练对解题能力的具体影响

(一)拓宽解题思路

逆向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拓宽解题思路。例如,在解决一些数学应用题时,学生可以通过逆向思考,从问题的结果出发,逐步推导已知条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解题效率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的解题过程中,逆向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题的关键,从而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解决一些数学推理题时,学生可以通过逆向思考,从结论出发,逐步排除不可能的情况,从而缩小解题的范围,快速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提高解题的效率。

(三)培养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例如,在解决一些数学开放性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逆向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出一些新颖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逆向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行程问题时,可以给出结果,让学生逆向推导出发时间、速度等条件。创设逆向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创设“商店找零”的情境,给出商品价格和顾客付款金额以及找零金额,让学生逆向思考商品的实际价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逆向思维的问题。

例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8 平方厘米,高是 6 厘米,求它的底是多少厘米?”

正向思维是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ah (S 表示面积,a 表示底,h 表示高),已知面积和高求底,用面积除以高。逆向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底是未知的,我们可以假设底为 x 厘米,根据面积公式列出方程 6x=48 ,逆向求解出底的长度。通过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二)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

依据知识体系设计

小学数学高年级涉及众多数学概念和法则,可围绕这些设计逆向思维练习题。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后,设计“一个小数乘另一个小数得 3.6,其中一个小数是 1.2,求另一个小数”这类题目,让学生逆用小数乘法的概念来求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公式和定理是数学解题的重要工具,可设计公式逆用的题目。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后,给出梯形面积和上底、下底长度,让学生逆向求高,即“已知梯形面积是 40 平方厘米,上底是6 厘米,下底是 10 厘米,求梯形的高”,通过此类练习,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从问题类型角度设计

给出一系列结果,让学生逆向推导最初的情况。比如“一个数经过加上 8、除以 3、减去 5 后结果是 4,求这个数”,引导学生从结果 4 逐步逆向运算,求出原数。对于一些数学结论,让学生反向证明。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后,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让学生证明第三个角的度数与内角和定理的关系,如“已知三角形中两个角分别是30°和 60°,证明第三个角是 90 °,符合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

注重难度梯度设计

基础题:从简单的逆向思维题目入手,如“5 乘以一个数再加上 3 等于 18,求这个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逆向思维的意识和方法。

提高题:增加题目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某工厂生产零件,第一天生产了总数的 1/3 还多 10 个,第二天生产了剩下的 1/2 少 5 个,还剩下50 个未生产,问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逆向思维和多种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拓展题: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如“在一个神秘的数学王国里,有一种特殊的运算规则,ab 表示先将 a 扩大 2 倍,再加上 b 后除以 3 的结果。已知 x5=7 ,求 x 的值”,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创新思维。

结论:

逆向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培养创新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然而,目前小学数学高年级逆向思维训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薄弱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加强对逆向思维训练的重视,改进教学方法,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结合实际生活,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逆向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东升 .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3):122-125.

[2] 高培利 .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J]. 数学之友 ,2022,36(17):76-78.

[3] 李玉霞.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J].课堂内外 , 2024(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