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舞蹈空心化困境与创新路径

作者

夏雨桑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艺术学院 610017

传统舞蹈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在不同的岁月里,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丰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表达。然而,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舞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空心化”现象突出且严峻。深入剖析传统舞蹈“空心化”问题,对于引起对传统舞蹈保护与传承的重视,推动传统舞蹈文化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传承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舞蹈空心化的表现

所谓“舞蹈空心化”,指的是传统舞蹈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传统舞蹈逐渐失去了其链接核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变得商业化,失去原有的舞蹈色彩。大家更加关注“如何跳好、怎么跳的美”,技巧的高超、动作的华丽,成为众多舞蹈编导的追求 [1] 。传统舞蹈空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主体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多元性娱乐方式的强烈冲击下,年轻一代的兴趣爱好发生了显著转移。抖音 ⋅b 站等新兴娱乐形式凭其短小精悍性、即时性和多样性,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时间和注意力,使得他们对传统舞蹈的关注力和参与度大幅降低。此外,传统舞蹈的学习过程漫长且艰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基本功训练与技巧训练,这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功利性较强的职业选择观念形成了尖锐冲突。以海南黎族打柴舞为例,作为黎族民间极具代表性的舞种,是非遗舞蹈项目之一,是黎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年轻一代的黎族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机会,大多走出村寨去大城市谋生打工。且打柴舞这一舞蹈艺术只能在部分景区中表演,能够以此谋生的人很少。而且很多人更愿意接受新式打柴舞,传统打柴舞的精华就在这一过程中慢慢丢失。很多对打柴舞感兴趣的人也是浅尝辄止,不会花费精力去深究,也就使得传承存在很大困难。[2]这导致打柴舞传承主体的严重缺失,会跳该舞蹈的艺人数量日益减少,且年龄结构老化,传承主体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

(二)文化内涵的淡化

传统舞蹈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与特定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紧密相连。“市场经济”的浪潮不仅从物质上让人们获得极大丰富,而且冲击着人们既往价值观念。”[3] 舞蹈艺术从高高在上的神殿落下,变成可用金钱衡量的物品,进入商业形式,从固有的舞蹈圈走向广泛的观众圈。在商业化和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部分传统舞蹈的表演逐渐偏离了其文化本质,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视觉冲击,迎合大众观众审美,在舞蹈表面视觉奇观欣赏停留,从而忽视了文化深度深和艺术本真的呈现。

二、传统舞蹈空心化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语境的消失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舞蹈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仪式等逐渐简化甚至消失,这些曾经是传统舞蹈重要表演场合和传播载体的活动的缺失,使得传统舞蹈失去了展示和传承的平台,“舞台表演空间的生产逐渐走向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文化身份边界消解、互融的阶段。”[4], 只关注舞蹈语言本体,而忽略了去解构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隐含寓意。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舞蹈艺人也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这不仅使得传统舞蹈在原有传承地域出现了传承断层,也使得传统舞蹈在城市中难以找到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为城市的文化环境和生活节奏与传统舞蹈的生长土壤存在较大差异,传统舞蹈难以融入其中。

(二)教育与传承体系的局限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对传统舞蹈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学校教育中的舞蹈课程设置主要以芭蕾舞、现代舞、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等舞蹈形式为主,而传统舞蹈的教学内容所占比例极小;且随着“新课标”的发布,将舞蹈融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中,大量对舞蹈专业教师的需求,也暴露了对中小学舞蹈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体系的短板,缺乏系统性。即使在有限的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往往侧重于舞蹈动作的模仿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深入讲解和教育。

三、传统舞蹈空心化的应对策略

(一)建构传承人才的双轨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传统舞蹈传承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空心化问题的关键。在学校教育层面,应加大对传统舞蹈课程的投入和比重,不仅教授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更要深入讲解其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舞蹈的兴趣和热爱,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同时,鼓励学校与当地的传统舞蹈艺人建立合作关系,邀请艺人走进校园,开展实践教学和文化讲座实现“传统舞蹈进校园”,将“传统舞蹈动作分析”与“文化基因解码”,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传统舞蹈。

(二)文化基因的活态解码

深入挖掘传统舞蹈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传承和发展传统舞蹈的核心。通过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田野调查和文化整理工作,梳理传统舞蹈的历史脉络、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如拍摄舞蹈影像、制作纪录片和宣传资料等,向公众普及传统舞蹈的文化知识。 在传统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呈现和表达。将舞蹈动作与文化故事、历史传说相结合,通过舞蹈语汇生动地展现传统舞蹈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提升公众对传统舞蹈文化内涵的认知和理解。

四、结语

传统舞蹈空心化问题是当前传统舞蹈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不仅关系到传统舞蹈艺术本身的存亡,更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传统舞蹈空心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传承主体的缺失、文化内涵的淡化等,而其形成原因则涉及社会变迁、教育方式单一和经济利益驱动等多个方面。要解决传统舞蹈空心化困境,实现传统舞蹈的创新性发展。传统舞蹈的重生,本质是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唯有在坚守文化基因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历史记忆与当代精神的对话场域,才能真正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浪潮中构建多元共生的舞蹈文化生态,实现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弘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易佳 .“意象”的回归——从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现状谈起 .[J]. 艺海 .2015(08)

[2] 郭芳洲 . 非遗视角下海南黎族打柴舞的传承困境及传承策略 [J]. 戏剧之家,2023,No.480(36):151-153

[3] 仝妍 . 论中国当代舞蹈的价值取向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3):15-20.

[4] 赵书峰 . 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再思考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2(01).

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夏雨桑,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省成都市,出生:四川省成都市,学历: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