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传承人角色的叙事策略

作者

卜毛毛 龚家琪 颜晨怡

嘉兴大学 平湖师范学院 嘉兴 314000

影视叙事理论与其创作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专题片是借助现代先进影视技术手段纪实性故事的叙事艺术,在保证纪实的基础上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运用。”1 这种策略运用不仅通过多维度叙事手法增强了专题片的观赏性,更以情感共鸣机制深化了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认知与认同。以下将从人物角色塑造、情节冲突设置、视听符号运用、叙事视角转变四个维度具体分析非遗传承人在电影中的叙事策略。

一、角色塑造:文化基因的人格化载体

非遗传承人角色是文化基因的人格化载体。电影对传承人的塑造能具象呈现非遗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使观众深刻感知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困境,强化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基因的延续与传播。

1. 形神互文:衣着、外貌、动作的深意探究

在《百鸟朝凤》中,焦三爷身着粗布衣衫,其纹理、色泽与质感都大有文章,朴素的服饰映射出传统非遗手艺人朴实无华的生活做派。在影片中,他曾经因为游天鸣未把唢呐从火中取出而打了他一巴掌,这绝非简单粗暴的惩戒,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仪式化训诫。在传统师徒相授的传承体系中,师傅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道德与规矩的捍卫者。当徒弟的行为有失偏颇时,师傅就应当对其进行训诫,唤醒徒弟的敬畏之心。这一动作也进一步证明了为何焦三爷最后会选择游天鸣作为自己最终的传承者。当火焰吞没唢呐的那一刻,焦三爷以身体惩戒宣告了“艺术高于生命”的人生准则,让徒弟及观众深切领悟传承的艰难以及坚守的必要。

2. 代际镜像结构:跨越时代的传承

《百鸟朝凤》中,游天鸣被迫向焦三爷学习唢呐,与焦三爷的热爱与执着形成强烈反差。焦三爷沉迷于唢呐的世界,外界的干扰无法动摇他对于传承的坚定信念。同时随着游天鸣对于非遗艺术理解的不断加深,在继承师傅的衣钵,开设了游家班,成为游家班班主之后,他的眼神也逐渐变得更加坚毅,内心的情感态度也愈加趋于明确,与焦三爷年轻时的形象逐渐趋于一致。这种转变不仅仅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成长历程,更隐喻出非遗传承的希望与萌芽,这种全情投入、不拘一格的韧劲,是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变迁中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演绎。

非遗电影中传承人角色的塑造,通过符号化身体实践与仪式化行为编码,将抽象文化基因转化为具象化的人格载体。服饰纹理、动作细节等形神互文细节承载文化规训,代际镜像的叙事结构通过价值观冲突与精神趋同,隐喻文化记忆的断裂与延续。这种塑造方式强化观众对非遗文化身份的认同,完成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

二、情节冲突:冲突旋涡里的文化困局

情节冲突不仅是撑起情节架构的基石,更是驱动情感与剧情紧密交织、不断推进的强大引擎。“这种冲突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要借助光影的变幻、 色彩的渲染、声音的烘托以及镜头运动方法等视觉与听觉表现手法,在大银幕上鲜活呈现。”2 非遗电影中的情节冲突,极大地彰显传统文化的生存困境与身份焦虑。

1. 文化权力冲突

《百鸟朝凤》中,西洋乐队对抗唢呐的场景,是文化权力冲突的直观展现。西洋乐队的编制宏大、节奏强劲、音色丰富,代表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势入侵。当它成为宾客关注的焦点,唢呐略显单薄的音色便被压制下来。这不仅仅是声音的交锋,更隐喻着不同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唢呐式微的现状,映射传统非遗文化在现代文化消费市场中的边缘化处境,使观众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在权力对抗中的生存危机,进而引发观众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思考。同样,游家班的成员的动作、眼神都成为文化焦虑的具体象征,这些细节的刻画带领观众直观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在文化权力失衡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奈挣扎,使抽象的文化冲突转变为具体可感的故事。

2. 传统创新冲突

《百鸟朝凤》中焦三爷对于演奏对象、演奏规格、演奏练习的极端苛责,反映出了非遗传统对于“原真性”的执着。游天鸣遵守着焦三爷的谆谆教诲,焦三爷恪守他师傅教给他的人生信条,每一曲唢呐的奏响,都有其内在的规制、安排。这种坚守在传承初期,是技艺得以纯粹延续的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文化需求转变,刻板的坚守似乎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影片的高潮,游家班在无人问津的逼仄角落练习,暗示其在拒绝创新时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发观众对于“守正”与“创新”的反思与探讨。

非遗电影通过文化权力博弈与传统创新困境的情节冲突,具象化呈现传统文化生存危机。文化权力冲突通过不同文化形式的对抗,隐喻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化处境;而传统创新冲突则反映非遗技艺在保持原真性与适应时代变迁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些冲突不仅构建了电影的戏剧张力,更通过视听语言将抽象的文化困境转化为具象化的情感体验。

三、视听符号:文化记忆的感官铭刻

“视听符号主要指以电视、大型投影等为载体的信息编码形式。视听符号的感知器官有两个——视觉和听觉。因此,视听符号的两种特性,不仅决定了它与其它符号系统的区别,而且也奠定了它在各类符号中的优势地位。”3 在非遗传承的情境下,视听符号通过多模态编码,能够立体化呈现传承人的身体技艺与口头知识。例如视听符号不仅能捕捉其肢体动作的精确轨迹,还能收录其吟唱或口述的声调韵律,这种视听联觉的传播方式,使非遗文化突破了地域与语言的限制,为构建公众对非遗的集体记忆提供了重要载体,唤醒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技艺的视觉呈现通过一系列特写镜头和光影效果得以增强,将这门传统艺术的神韵与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焦三爷闻唢呐行业式微后,于醉意中奏响的那一曲,镜头由远及近,特写唢呐的音孔。随着焦三爷的手指上下舞动,旋律随之起伏变幻,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唢呐技艺的精湛与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唢呐超越了物质层面,升华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让观众对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与感悟。

同样,电影中对于视觉艺术的传达也深刻体现出其背后的文化认同。如游天鸣在刚开始学习吹唢呐时,镜头中是曝晒于芦苇荡的燥热的阳光和在空中不断地飞扬的唢呐的红丝带,象征着唢呐艺术的生命力之盛;而随着游天鸣一次又一次失败,天空乌云密布,正如他在传承之路上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与磨难;当其最终通过努力吸吮到池水时,镜头中是穿透云层的阳光,这些明暗色调、光影轮转的变幻都体现出唢呐作为一种非遗艺术在坚守后重现的曙光,给予观众更加深切地思考。

四、叙事视角:历史褶皱的显影

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曾将叙事视角定义为“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里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4。叙事视角是作者叙述故事的特定角度与立场,它通过调控叙事焦点和情感投射,决定情节发展的节奏及主题的呈现方式。在非遗传承的叙事实践中,叙事视角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记忆的建构与传播效果。

以唢呐艺术传承为例,若采用单一的全知视角,虽能完整呈现技艺流程,却易使观众陷入旁观者视角,难以共情传承人的情感世界。而交叉叙事通过多重视角的交织,既展现了焦三爷个人命运与唢呐艺术兴衰的深层关联,又通过不同时代场景的并置,强化了历史纵深感。这种叙事策略使观众在“唢呐班社盛况”与“西洋乐队冲击”的对比中,自觉成为文化变迁的见证者,从而激发对非遗存续的深层思考。

多重叙事视角超越简单的故事叙事,更是一种文化隐喻和历史反思的手段。通过第三人称的旁观视角,观众能够跳出个体情感的局限性,以更加理性和宏观的态度,审视唢呐艺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