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错题有效使用案例分析
殷红兰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小学校
一、引言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等特征,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错误。在传统的单元教学中,错题资源往往被视为个别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过程中的漏洞,教师会针对这些错题进行解析和纠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在大单元教学视角下,错题资源不仅仅是孤立的错误点,而是成为连接不同知识点、技能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认知结构构建和发展的重要桥梁。教师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些错题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学生认知误区和知识技能缺陷,并通过重新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题中汲取教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认知结构的自我完善。
二、错题资源有效使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两根长都是 2m 的铁丝,第 1 根用去,第 2 根用去 m,剩下的铁丝相比( )。
A. 第 1 根长 B. 第 2 根长 C. 同样长 D. 无法比较
分析错因及改正措施:这是一道旨在辨别实际长度和分率概念的数学题目,都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一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实际长度与分率之间的本质区别。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陷阱,未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技能。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建议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可以使用线段图等视觉辅助工具来加深理解。例如,在绘制线段图时,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率并非直接对应线段的实际长度,而是与线段被分成的份数密切相关,而与总长度本身并无直接关联。这样,通过画图实践,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领悟到分率这一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其独立于总长度的特性。
案例二: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 50 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 10 米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分析错因及改正措施:学生往往知道求环形面积的方法但错误率极高,主要是环形面积中干扰条件过多,如大圆和小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还有大圆和小圆之间的距离等,无法使学生排除干扰聚焦到大半径和小半径”上去。
最好的办法是提倡画草稿图,找大半径和小半径的分步做法。通过画草稿图,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化为实际的图形,更直观地理解大圆和小圆之间的关系。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大圆和小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与环形面积的关系。此外,找大半径和小半径的分步做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逐步计算出大圆的半径和小圆的半径,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环形面积。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减少错误率。
案例三: 甲长方体和乙长方体长的比是5:2,宽的比是3:1,高的比是2:5那么甲长方体和乙长方体的表面积比是( )。
分析错因及改正措施: 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题目中涉及到的“比较量”实际上是指在进行比较时用来作为基准或参照的数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通分的方法来找到一个共同的比较基础。
通分是一种在分数比较中常用的技巧,通过将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为相同分母,使得它们可以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这道具体的题目,还能锻炼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分解问题、寻找关键量、建立联系的能力,从而提升思维含量和问题解决技巧。
案例四:一个锅每次只能放两片面包,每片面包第一面要考 2 分钟,第二面要烤1 分钟。小红早点要吃3 片面包,至少要等( )分钟
分析错因及改正措施: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烤面包问题,即计算烤三片面包所需的总时间时,没有仔细考虑每一次面包片在烤制过程中时间的变化。他们习惯性地认为每片面包烤制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无论面包片数量如何增加,每次烤制的时间都保持不变。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他们误以为每次烤两片面包所需的时间仍然是 2 分钟,从而错误地得出每次烤三片面包需要6 分钟(即3 次乘以每次2 分钟)的结论。
为了纠正这一误解,教师可以采用图表法来直观地展示烤面包的具体步骤和所需时间。还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展示每次烤面包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分配,让学生们更具体地了解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实际的烤面包时间,并理解时间的累计方式,从而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大单元视角下错题资源使用的策略分析
(一)预设生成“亮点”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一些易错点或辨析题,教师没有立即进行判断,而是提醒学生进行验算辨别。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将“错点”变为“亮点”。同时,教师利用这次错误资源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中生成“错题”的巧妙处理
在课堂上遇到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避免立即评判,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验算、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错误并纠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错题本的建立与有效利用
错题本的建立和使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错题的印象,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错题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错题本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重要工具。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并定期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错题本,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错题本资源进行知识汇总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结论
在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有效使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预设生成“亮点”、课中生成“错题”、课后整理“错题集”的巧妙处理以及错题本的建立与有效利用等策略,教师可以充分挖掘错题资源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些策略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程训华.“错点”巧变“亮点”-- 对“错题资源利用”的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13,12,10.
[2] 郝正强;化贵圆;刘阳,等. 几何光学中实正虚负法则的扩展应用[J].《教师》,2013,08,15.
[3] 小学数学典型厝里分析及矫正策略 [J]. 河北教育(教学版),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