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邵瑞
山东远通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枣庄市 277100
引言
公路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网络完善有着重要意义。依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文件,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应控制在批准概算的 5% 以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公路项目由于管理方面的因素,造价偏差超出了规定范围。由此可见,对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细致剖析,并探寻与之适配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公路工程投资效益,保障项目平稳推进。
1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问题
1.1 合同管理不规范,结算争议频发
合同作为造价管理的核心依据,部分公路项目存在条款模糊、风险划分不清、索赔条款不完善等问题,为后续结算埋下隐患。在条款表述方面,对工程量清单中“暂定项目”“综合单价包含范围”界定不明确,例如某高速公路项目合同未明确“路基清表是否包含树根清理”,施工中产生额外费用 80 万元,引发业主与施工方争议;风险分担上,多数合同将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全部转移给施工方,未约定调价机制,超出施工方承受能力,导致工期延误 2 个月;索赔条款层面,对不可抗力、业主指令变更等索赔程序(如时效、证据要求)未清晰约定,某项目因征地延迟导致施工方窝工,因合同未明确索赔计算标准,最终仅赔付实际损失的 60% 。
1.2 变更签证管控失控,成本增量不可控
公路工程施工中,因地质条件变化、设计优化等需变更的情况普遍存在,但签证管理混乱易导致造价超支。主要表现为: ① 签证不及时、不完整,部分项目存在“先施工后签证”现象,如某山区公路项目因暴雨导致边坡垮塌,施工方未及时办理签证就组织抢险,事后补签时工程量无法核实,争议金额达 150 万元; ② 变更审批流程冗长,常规变更需经施工、监理、业主、设计多部门审批,流程耗时7-15 天,紧急情况下(如汛期抢险)易错过最佳施工时机,增加额外成本,某项目就因变更审批延误,雨水浸泡路基导致返工,增加成本 60 万元; ③ 变更计价依据缺失,对新增工程项目(如临时便道加固),未明确套用定额或协商单价,结算时按施工方报价核算,较合理价格高 20%-30% 。
1.3 材料价格波动应对不足,成本超支风险高
公路工程材料用量大、采购周期长,价格波动对造价影响显著。当前管理存在三方面不足:其一,价格监测滞后,依赖人工采集建材市场价格,数据更新周期长达 1 个月 / 次,难以实时跟踪价格变化,如 2023 年水泥价格月均波动 8% ,某项目因未及时调整采购计划,多支出成本 180 万元;其二,采购策略单一,多数项目采用“一次性采购 + 现场存储”模式,对于沥青、钢材等易受市场影响的材料,未采用长期协议采购或期货对冲方式,某高速公路项目在钢材价格峰值期采购 5000 吨,较低谷期多支出200 万元;其三,材料浪费严重,施工中材料损耗率超定额标准,例如沥青路面损耗率定额为 3% ,实际却达 5%-6% ,某项目因摊铺工艺不当,沥青浪费量达800 吨,增加成本120 万元。
2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优化策略
2.1 合同精细化管理:明确权责,防控风险
为完善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可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完善合同条款表述,采用“清单项目特征 + 工作内容说明”双维度界定,如明确“路基清表包含杂草、树根清理(直径 ⩽10cm ),超出部分按签证计价”,同时对占总造价 5%-10% 的暂定金额项目,约定使用范围与审批流程;其二,优化风险分担机制,材料价格实行“基准价 + 浮动调价”模式(以施工期前 3 个月平均价格为基准,价格波动超 ±5% 时调整超出部分造价,某高速项目沥青价格上涨 25% 时借此减少成本 200 万元),不可抗力风险按“责任归属”分担;其三,规范索赔管理流程,明确索赔时效(事件发生后 28 天内提交报告)、证据要求(影像资料等)及费用计算标准(如窝工费按“人工单价 × 窝工人数 × 天数 + 机械闲置费”核算),以此避免结算争议。
2.2 变更签证流程优化:实时管控,闭环管理
为加强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可通过建立分级审批机制、强化签证现场核实、明确变更计价依据三方面措施。在审批机制上,按变更金额分级处理,小额变更( <50 万元)由监理和业主代表 3 天内完成审批,大额变更( >200 万元)需设计单位参与 7 天内评审,紧急变更开通“绿色通道”,如某山区项目抢险先实施后 48 小时补手续,成本减少 40 万元;签证核实采用“三方联测”模式,运用全站仪、无人机采集数据,签证单附影像及计算书;计价依据方面,有定额按定额,无定额按“成本 + 合理利润”(利润率 5%-8% )协商,同时建立变更造价数据库积累同类变更单价。
2.3 材料动态管控:监测预警,优化采购
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可通过构建价格监测体系、优化采购策略及减少材料浪费等措施来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在构建价格监测体系方面,接入“建材价格信息平台”,实时跟踪钢材、水泥、沥青等主材价格,设置价格预警阈值(如波动超 ±5% 时预警);同时组建材料调研小组,每月实地调研当地建材市场,掌握价格趋势,如某项目通过提前预判水泥涨价,提前采购 3000 吨,节约成本 45 万元。在减少材料浪费方面,按施工进度制定材料采购计划,避免过量存储导致的损耗(如钢材锈蚀、水泥受潮);优化施工工艺,如沥青路面采用“智能摊铺机 + 自动找平”技术,将损耗率从 5% 降至 3% ,某项目应用后节约沥青500 吨,成本减少75 万元。
2.4 施工组织优化:工期与成本协同管控
精细化施工方案设计:结合地质勘察数据优化方案,如软土路基采用“塑料排水板 + 堆载预压”工艺,避免后期沉降返工;运用BIM 技术模拟施工流程,提前发现工序冲突,某桥梁项目通过 BIM 模拟优化吊装顺序,减少机械闲置时间 15 天,节约租赁费 22.5 万元。2. 动态调整进度计划:采用“关键路径法”识别影响工期的核心工序(如桥梁桩基施工、隧道开挖),优先保障资源投入;建立工期延误预警机制,当实际进度滞后计划10% 时,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如增加施工班组、延长作业时间),某项目通过预警调整,避免工期延误 1 个月,减少额外成本 60 万元。3. 加强交叉作业协调:每周召开“多专业协调会”(施工、监理、设计、设备供应商),明确各工序衔接时间节点。
结束语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以“合同为纲、变更为控、材料为核、组织为基、技术为翼”为核心,借助精细化、信息化手段攻克管理难题。实践数据显示,清晰的合同条款可减少 30% 的结算争议,变更签证闭环管理能降低 25% 的成本增量,材料动态管控可节约 5%-8% 的材料费用,信息化技术应用使管理效率提升 40% 。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将推动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朝着“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迈进,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潘伟华,吴军 .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研究 [J].运输经理世界,2022(21):41-43.
[2] 姜洁颖 , 李婷 . 公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与全过程控制措施探究 [J].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08):67-69.
[3] 刘安宁 .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路径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