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嘉绒藏族地区乡村美术课堂探索

作者

李阳

丹巴县半扇门中学校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625300

引言:嘉绒藏族作为藏族重要分支拥有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与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美术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将嘉绒藏族传统艺术元素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成为教师面临重要课题。探究立足嘉绒藏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探索适合乡村初中生认知特点美术教学路径,期望能够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美术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与文化认同感增强,为乡村美术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嘉绒藏族美术元素,乡村课堂资源整合

嘉绒藏族地区蕴含丰富视觉艺术资源,包括石刻、织锦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元素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寓意深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与教育潜力,乡村美术课堂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方式组织学生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图案、色彩搭配与制作工艺,建立校本资源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嘉绒藏族传统图案构成要素与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开展技艺展示与交流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魅力。学校还应当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如寺庙建筑、民居装饰等,作为写生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捕捉嘉绒藏族美术特色。通过这种资源整合方式使乡村美术课堂突破教材局限,形成开放多元教学环境。

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根据初中生认知特点,将嘉绒藏族美术元素分解为色彩、构图、象征意义等易于理解内容,循序渐进引入教学过程,例如设计我眼中嘉绒图案主题课程,让学生收集家中或社区中见到传统图案进行临摹创作;或开展嘉绒色彩探秘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当地传统服饰色彩规律,尝试运用于自己作品中。教师应注重挖掘乡土资源背后文化价值,通过讲述与特定美术元素相关民间故事或历史传说,增强学生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此类教学活动避免简单知识灌输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体验与思考,促进其对本民族文化审美特质理解。通过系统整合嘉绒藏族美术元素与乡村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传统文化机会,增强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二、美术技法本土化转化,学生创作能力培养

嘉绒藏族美术技法本土化转化是乡村美术教育关键环节,需要教师深入理解传统技艺精髓,结合现代美术教育理念进行适当简化与教学转化,例如复杂唐卡绘制技法转化为线描与平涂相结合简易方法,传统织锦技艺简化为色彩构成练习,雕刻艺术则通过泥塑或纸浮雕形式呈现。这种转化过程并非简单技术简化,是对传统工艺核心要素提炼,使之符合初中生操作能力与审美需求。教学中应采取示范—模仿—创新渐进式路径,先由教师示范基本技法学生模仿练习掌握要领,再鼓励基于传统技法进行创新尝试。针对乡村学校艺术材料可能缺乏现实,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当地自然材料或废旧物品进行创作,如用树叶、石子等材料制作嘉绒风格装饰画,既解决了材料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作能力培养应强调个性表达与文化传承平衡,避免简单复制或过度创新两种极端,教师需设计阶梯式任务由简到难,逐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与创作信心。初期应当进行单一技法训练如嘉绒风格线描练习,中期尝试技法组合如结合刺绣与绘画表现方式,高级阶段则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技法进行深入探索与个性化表达。评价方面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既关注技法掌握程度更看重创意表达与情感投入,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式,关注学生进步过程而非单一结果。定期举办班级或校级作品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与交流机会,增强成就感与学习动力,通过系统技法转化与能力培养,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美术表现技能更能形成对嘉绒藏族美术独特审美理解,进而在创作中自觉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元素。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美术教育多元发展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乡村美术教育重要使命,应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美术课堂通过专题教学形式,围绕嘉绒藏族重要节日、民间故事或传统习俗设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视觉艺术表达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内涵。围绕传统节庆活动开展主题创作,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剪纸等形式表现节日场景与情感体验,基于民间传说故事进行连环画或绘本创作,针对传统服饰进行现代设计改良,这类活动既保留传统文化核心元素又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传承与创新统一。学校建立嘉绒藏族美术传习坊定期邀请民间艺人与学生互动交流,形成校内外联动教学机制,同时鼓励学生家庭积极参与,请家长分享家族艺术传统或共同参与创作活动强化家校合作育人效果。

美术教育多元发展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寻求综合育人路径与方法,尝试将美术与语文、音乐等学科有机整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与语文学科合作,学生先了解嘉绒民间故事再通过绘画形式表现,与音乐学科结合感受嘉绒传统音乐节奏与旋律,创作相应视觉作品,与历史学科联动,通过绘制历史场景或人物形象加深对嘉绒藏族历史文化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嘉绒藏族美术资源库,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传统艺术精华,引导学生运用摄影、视频等现代媒介记录乡村美术现状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尝试项目式学习方法设置长期艺术项目,如嘉绒藏族美术地图绘制,让学生通过调研、收集等环节全面了解嘉绒藏族美术分布与特色,形成系统性学习成果。美术教育应突破单一技能训练模式融入文化理解、审美体验等多重目标,通过多元教学策略拓展美术教育边界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生机,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双赢局面。

结论:嘉绒藏族地区乡村美术课堂探索应立足地方文化特色,通过系统整合嘉绒藏族美术元素与乡村教学资源,实现技法本土化转化与学生创作能力培养,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美术教育多元发展。此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乡村美术课堂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增强了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为乡村美术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具有嘉绒藏族特色乡村美术教育体系,推动乡村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嫘儡. 藏族图案艺术”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J].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 2019(4):4.

[2] 仓姆啦 , 郝嫘儡 . 浅论藏族传统艺术如何走进美术课堂 [J]. 西藏科技 , 2018(3):3.DOI:CNKI:SUN:XZKJ.0.2018-03-003.

[3] 张花 . 民间美术资源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J]. 传奇故事 ,2022(1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