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焊接自动化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优化设计

作者

任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红旗高级技工学校(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红旗中等职业学校)

引言:

焊接自动化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优化对提升现代制造效能具有重要价值。优秀的界面设计能显著降低操作人员认知负荷,缩短技能培养周期,同时提升焊接工艺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在智能制造转型背景下,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系统将成为连接操作者与智能设备的关键纽带,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原则

1.1 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设计

焊接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人员通常分为新手和熟练工两类,界面设计需兼顾不同技能水平的需求。新手需要直观的引导和简洁的操作流程,例如通过图形化步骤提示或预设参数模板降低学习门槛;熟练工则追求高效控制,需支持快速参数调整和自定义功能快捷键。此外,焊接场景的特殊性要求界面必须适应恶劣环境,如强光、粉尘或操作者佩戴防护手套的情况,因此触控区域应足够大,反馈明确,避免误操作。

信息呈现需符合焊接工艺需求,关键参数如电流、电压、送丝速度等应实时突出显示,异常状态通过高对比度颜色或声音报警提示。界面布局应遵循功能优先级,高频操作置于主屏幕,次级功能通过逻辑层级展开,减少操作深度。最终目标是通过符合用户认知习惯的设计,降低操作负担,提升焊接效率与安全性。

1.2 高效性与可靠性并重

焊接过程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界面响应速度必须与设备动作同步,任何延迟都可能影响焊接质量。交互设计需精简操作步骤,例如通过滑动条快速调节参数,而非多次点击输入数值。同时,所有操作应提供即时反馈,如点击震动、状态栏变化或声音提示,确保用户明确感知指令是否被执行。

可靠性体现在防错机制上,例如关键参数修改前需二次确认,紧急停止按钮独立于触控屏且物理存在。界面需具备状态恢复能力,意外断电后能记忆当前工作参数。

2 焊接自动化设备人机交互界面优化设计要点

2.1 视觉与信息呈现优化

焊接自动化设备的界面需在复杂工业环境中保持高可读性,因此视觉设计必须兼顾清晰度与功能性。关键参数如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应采用大号字体和高对比度色彩,确保在强光或粉尘环境下仍能快速识别。报警信息需分级处理,紧急故障使用红色闪烁提示,次要警告采用黄色,普通状态则用绿色或蓝色区分。动态数据如温度曲线或焊缝轨迹应实时可视化,避免纯数字显示导致认知负担。

界面布局需符合操作逻辑,高频功能如启动、暂停、参数调节应置于主屏幕,减少菜单切换次数。图标设计遵循行业通用符号,避免歧义,例如用火焰图标代表温度调节,齿轮代表参数设置。对于多任务场景,可采用分屏或标签页设计,同时显示焊接状态与设备监控信息。通过科学的视觉分层与信息优先级管理,帮助操作者快速聚焦关键数据,减少误判风险。

2.2 交互逻辑与操作效率提升

焊接过程要求操作者迅速响应,因此交互设计需以效率为核心。触控操作需适配工业场景,例如增大按钮尺寸以兼容防护手套,或加入防误触机制如长按激活。参数输入应支持多种方式,既可通过数字键盘精确调整,也能通过滑动条快速微调,甚至预设常用参数组一键调用。对于复杂工艺,可提供向导模式,逐步引导新手完成焊接准备,而专家模式则开放全功能直接控制。

界面响应速度必须与设备同步,任何操作延迟都可能导致焊接质量下降。关键指令如急停、暂停需硬件级优先响应,避免因软件卡顿引发事故。操作流程应尽量减少冗余步骤,例如自动保存当前状态,避免重复设置。历史操作记录与撤销功能可帮助用户回溯错误,提升容错能力。通过优化交互路径与响应速度,确保人机协作流畅高效。

2.3 环境适应性与安全强化

焊接现场环境复杂,界面设计需考虑防尘、防水、抗电磁干扰等工业级要求。屏幕材质应选用防眩光玻璃,避免反光影响可视性。物理按键与触控屏结合设计,确保在极端条件下仍能可靠操作,例如急停按钮必须独立于软件系统。界面需适应不同光照条件,支持亮度自动调节或手动切换夜间模式。

安全性设计需贯穿交互全流程。权限管理可分级设置,例如普通操作员仅能调整基础参数,而工程师可访问高级设置。危险操作如参数重置或系统校准需增加密码或双重确认。实时监控功能可在异常时自动暂停焊接并弹出提示,同时记录故障前后数据供分析。语音或振动反馈可辅助视觉提示,确保关键警报不被遗漏。通过硬件防护与软件逻辑的双重保障,最大限度降低人为操作风险,提升设备整体可靠性。

3 焊接自动化设备人机交互界面未来发展方向

3.1 智能化与自适应交互

未来焊接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自然的操作体验。语音控制技术允许操作员通过指令直接调节参数或切换模式,减少手动操作负担,特别适合双手被占用的焊接场景。AR 增强现实技术可实时叠加焊接路径、参数提示或缺陷检测结果到工作区域,提供直观的视觉引导。

界面将具备自适应能力,通过学习用户习惯动态调整布局和功能优先级。例如,系统可识别高频操作并自动生成快捷入口,或根据焊接材料类型推荐最佳参数组合。结合眼动追踪技术,界面能感知操作者注意力焦点,自动放大关键信息或隐藏次要内容,进一步优化人机协作效率。

3.2 远程协同与云端集成

随着5G 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焊接设备的交互界面将突破本地限制,实现远程监控与协作。工程师可通过云端平台实时查看多台设备状态,远程调试参数或诊断故障,大幅减少现场维护需求。操作员遇到难题时,可一键呼叫专家支持,对方能通过AR 标注或屏幕共享直接指导操作流程。

数据驱动的智能分析将成为标配,界面不仅显示实时数据,还能基于历史焊接记录预测设备维护周期或工艺优化建议。所有操作日志和工艺参数自动同步至云端,形成可追溯的数字孪生系统,为质量管理和工艺改进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无缝连接本地操作与远程资源,构建更开放、协同的焊接生态系统。

结束语

焊接自动化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优化是提升生产效率与操作安全的关键。通过智能化、自适应设计及远程协同技术的融合,未来界面将更贴合用户需求,实现更高效精准的焊接控制。持续优化人机交互体验,是推动焊接自动化技术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 王帅, 石敬宇, 董传阳, 等. 基于协作机器人的智能焊接系统设计[J].电焊机 ,2025,55(04):34-39+48.

[2] 王可意 . 直角坐标型焊接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 [D]. 北京交通大学 ,2024.

[3] 曾敏 , 袁松 , 石永华 , 等 . 基于异构多核的焊接集控器人机交互设计 [J]. 焊接 ,2021,(11):38-41+47+63.

[4] 范金玲 . 工程机械焊接自动化技术分析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20):104-105.

[5] 马超民 , 赵丹华 , 辛灏 . 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装备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0,26(10):2650-2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