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有效性提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秦冬梅

神木市第十三中学 719300

引言: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引导学生思考功能。有效性提问强调问题设计科学性、提问时机合理性以及方式多样性,希望能够通过精心构建提问体系,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关键期,如何实施有效性提问,构建高效课堂互动模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热点议题。基于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有效性提问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有效性提问内容设计,课堂互动策略构建

教师应遵循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层次分明问题体系,基础性问题侧重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平行四边形性质讲解前,可设计平行四边形具备哪些基本特征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探究性问题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比如为何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促使学生主动探寻几何关系。挑战性问题则着眼培养高阶思维,如如何证明勾股定理,鼓励学生构建完整证明过程。

课堂互动策略构建方面,随机提问 + 自愿回答模式能够保持全员参与状态。采用思考—讨论—展示三步走策略,先给予充足思考时间,再组织小组讨论,进行成果展示。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可实施差异化提问,对基础薄弱学生提供适当提示,对优秀学生增加思维挑战。课堂互动还应注重培养倾听习惯与评价能力,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观点,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如请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引发多角度思考与讨论。建立积极评价机制也是互动策略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错误回答引导分析错因而非简单否定,对于创新思路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教师应当采用延伸提问技巧,基于学生回答继续深入,如你能进一步解释理由吗或这一结论在其他情况下是否适用,从而实现师生对话持续深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内容与构建互动策略,能够营造积极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

二、有效性提问时机把握,教学节奏合理调控

在课前引入环节教师设置情境化问题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现实联系,新知讲解过程中关键节点适时提问能够检验理解程度,确保学生跟上思路,课堂总结阶段,综合性提问则有助于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节奏调控需注意张弛有度原则,概念理解阶段适当放慢节奏,给予充分思考空间,练习巩固环节则可适当加快提问频率,保持课堂活力。等待时间管理也是时机把握关键,低阶认知问题可适当缩短等待时间,高阶思维问题则需延长思考空间,允许学生完成从混沌到清晰思维转变过程。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正数和负数教学为例,课堂引入阶段,教师应当展示气温计图片,提问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用到零下温度表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回答后顺势提问这些零下温度如何用数学符号精确表达,自然引入负数概念,概念讲解环节教师在介绍数轴前,可先提问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所有整数,引导学生思考数轴构建原理,讲解数轴后,立即提问零下五度在数轴上应标记何处,检验理解情况。教学进入绝对值概念时,可先暂停正式定义,提问如何描述一个数与原点距离,让学生尝试用自己语言表达,然后自然过渡到绝对值定义。练习环节中教师应当设计梯度提问:先问正三负四哪个绝对值大(基础问题),再问两数绝对值相等,这两数有何关系(思考问题),最后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为五单位点坐标可能是什么(应用问题)。课堂小结阶段教师不直接总结而是提问今天学习内容与已知自然数、整数有何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通过这种精准把握提问时机与节奏调控,使正数负数教学既保持概念清晰,又富有思维挑战性。

三、有效性提问方式创新,学生思维深度启发

比较性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概念间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间联结,预设性提问培养前瞻思维,训练假设推理能力,反向性提问则颠覆常规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情境化提问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抽象概念,增强学习趣味性。思维层次提升需采用递进式提问策略,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如何应用,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记忆、理解到应用、创新思维跨越。教师应当采用思维导图式提问,围绕核心概念设计发散性问题,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开放性提问技巧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假如会怎样类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你能否找到另一种方法引导多角度思考,这一结论能否推广促进知识迁移。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为例,可采用多样化提问方式深度启发学生思维。教学伊始,教师应当运用反思性提问:

我们如何计算正五加正三?正五加负三又会如何?这两种情况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同号异号运算区别。采用类比提问:温度计上升五度后降低三度,最终温度如何变化?这与正五加负三结果是否一致?建立实际情境与抽象运算联系。概念形成阶段,教师不直接讲解规则,而是设置探究性提问:同号数相加,结果符号如何确定?异号数相加,结果符号又如何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教学过程中穿插预测性提问:若把减法看作加上一个相反数,正五减负三可表示为什么?促使学生建立加减法联系。思维深化阶段,教师应当设计反向思考问题:负六加某数等于负二,这个数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培养方程思想。应用拓展环节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生活中哪些情境可用有理数加减表示?请创设一个应用题。促进知识迁移。课堂小结前,教师设置挑战性问题:若将有理数加法定义为两数之积,减法定义为两数之商,会产生什么结果?这种运算满足交换律吗?激发创新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科学设计提问内容并构建互动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活跃度,精准把握提问时机并合理调控教学节奏,有助于保持课堂连贯性与高效性,创新提问方式并注重思维深度启发,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更加智能化提问模式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差异化提问策略,以期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 浩 宇 . 提 高 初 中 数 学 课 堂 有 效 性 提 问 的 对 策 [J]. 好 家长 ,2023,(14):94-96.

[2] 苟东平 .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对策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25):77-78.

[3] 吴剑红 .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J]. 黑河教育 ,2021,(0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