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中国乡土题材油画创作的创新与探究
江文艺 罗小兵
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 自贡 643002
乡土题材是中国现当代油画创作的重要母题,承载着对土地、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自 20 世纪初油画传入中国,艺术家们便尝试油画描绘本土乡土风情。从早期对乡土场景的简单摹写,到现代表现手法的多元融合,乡土题材油画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与人民生活,更在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上不断突破。
一、现当代乡土题材油画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乡土油画的发展
乡土题材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留学归国美术人才在积极传播西方美术技巧和知识的同时,创作了大量描绘乡村人物和风景的作品,开启了乡土题材油画的本土化探索。其中,对于乡土题材人物油画的作品主要以唐一禾、王悦之为代表的一批画家,他们在面对受一战民族工业萧条影响而失业流入市区的流民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去反应当时农民的悲惨遭遇,如唐一禾的《祖与孙》通过刻画祖孙的形象,表现其迷茫与愁苦;王悦之的《弃民图》通过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结合,描绘了一个弃民形象。尽管这些早期作品在技法与观念上尚显稚嫩,但它们为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画家们司徒乔、吴作人等人所创作的形象开始转变为“抗战”主题的肖像画,如唐一乔的《女游击队员》,表现着对侵略者的仇恨。
除乡土人物油画外,20 世纪初中国创办大量美术专科学校后,乡土风景油画也逐渐萌芽,以法国留学归国任教的颜文樑受西方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通过写实的手法创作了大量中国乡村风景画,如作品《夕照》《秋山》等作品。
这一时期作品多以写实手法描绘乡村生活,在画面中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审美,注重画面叙事性与教育功能,试图通过艺术创作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
(二)新中国成立后乡土油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农民成了建设的主力军之一,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建设主题展开创作,注重表达农村的重大变革,兼具艺术性与时代性。如张文新的《入社去》系列绘画通过写实手法描绘一群劳动人民牵着牛欢喜前进的场景,表现着农民对加入合作社的欣喜。20 世纪 50-70年代乡土油画受 19 世纪巡回展览画派影响呈现现实主义特点,如谵北新、郭邵纲等,其创作的油画创作就呈现鲜明现实主义特色。除此之外,还受到 “油画民族化”思潮的影响,其中吴冠中作为其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将油画的形色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线条等结合起来,创作了独特的油画作品。
改革开放后,随着寻根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兴起,描绘乡土的作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罗中立、何多苓、周春芽、陈丹青、孙为民等都以写实的手法从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反应着乡村淳朴自然的美。如罗中立的《父亲》是这一阶段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超写实手法刻画布满皱纹的老农面庞,以细腻笔触展现出农民的沧桑与坚韧。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成为了时代的名牌,农民工这一群体开始得到关注,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忻东旺的《早点》、刘小东《违章》、徐唯辛的《工棚》等,尽管没有直接的表达乡土,但在农民工的身上也可以看见画家对其浓郁的“乡土情结”,引发人们对农民群体命运的深刻思考,不仅展现了乡土题材油画的艺术魅力,也成为时代变迁的视觉见证。
二、乡土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一)再现性乡土题材油画
再现性乡土题材油画以写实手法捕捉乡村生活图景,将中国乡土的质朴风貌与人文情感凝固于画布之上,客观呈现着乡土的质朴美。
何多苓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油画家之一,他以细腻写实著称,其《春风已经苏醒》运用柔和光影与抒情笔触,描绘出荒原上放牧的少女与幼童,画面弥漫的诗意氛围,将乡土的静谧与生命的萌发交融,展现出乡土题材油画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虽聚焦雪域高原,但其创作理念对乡土题材影响深远。他摒弃宏大叙事,以质朴笔触刻画藏民日常生活场景,回归艺术本体的真实表达,打破当时美术界程式化创作范式。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物神态、环境细节的精准再现,不仅呈现出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更深入挖掘人性本质,赋予乡土题材油画厚重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总结而言,再现性乡土题材油画通过写实技法,将中国广袤乡土中的生活百态转化为艺术语言,既承载着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也折射出社会变迁中的时代印记。
(二)表现性乡土题材油画
在现当代中国乡土题材油画创作中,表现性乡土油画以强烈的情感宣泄和画面形式的夸张,打破传统写实桎梏,注重作者的主观感受,运用夸张、变形甚至怪诞的方法表现着客观事物,赋予乡土题材独特的艺术张力。画家们通过扭曲变形的形象、浓烈奔放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突破对乡土生活的客观再现,转而强调主观感受与精神世界的表达。
其中尚扬的《大风景》系列,画家以粗犷的笔触与厚重的油彩层层堆叠,将黄土高原的苍茫、江汉平原的广袤解构重组,极具抽象表现的意味。画面中扭曲的线条、斑驳的肌理与浓烈的色彩碰撞,消解了自然景观的具象形态,转而以充满张力的视觉语言传递土地的生命律动与乡土文明的深沉底蕴,使观者在抽象符号中触摸到大地的脉搏。与尚扬风格相类似的还有王克举,王克举的作品则通过极具张力的色彩和充满激情的涂抹,将乡村的自然景观转化为情感的载体,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勾勒出对乡土的眷恋与思考。《金色的田野》中,大片金黄的麦田如燃烧的火焰,厚重的油彩堆积出土地的质感,蜿蜒的田垄似大地的脉络,展现出乡村蓬勃的生命力。
这些作品以表现主义的独特视角,重新诠释了乡土题材,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现当代中国乡土题材油画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从再现到表现的跨越。艺术家们通过写实、表现、抽象等多元手法,将乡土记忆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以艺术形式构建起对这片土地的最深厚的情感。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当下,乡土题材油画的持续探索,仍将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俊漪 . 写实性乡土油画题材在创作中的运用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4.
[2] 魏晓珊 . 新时期以来中国乡土人物题材油画研究及创作实践 [D].西北师范大学 ,2024.
[3] 汪西. 中国当代语境下的乡土油画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2021.
[4] 高文文 .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艺术的变化与发展 [D].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5] 赵榕津 . 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04):106-108.
[6] 高 超 . 乡 土 主 题 油 画 创 作 的 趋 势 与 发 展 [J]. 艺 术 科技 ,2014,27(04):159.
本文为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