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涉烟监管:新态势下的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剖析

作者

孟星

新野县烟草专卖局 河南省南阳市 473500

一、引言

烟草行业受严格监管,但互联网发展使涉烟交易线上化,更复杂隐蔽,扰乱市场、造成税收流失、威胁公众健康,案件增多金额增大,研究监管难点与方案意义重大。

二、互联网涉烟监管的新态势

(一)交易平台私域化

传统电商平台管控涉烟交易,涉烟交易转向私域平台,如小众社交群组、自建网站,其封闭隐蔽,不法分子通过熟人介绍等交易,用加密通信和隐蔽支付,增加监管难度。

(二)涉烟产品新型化

电子烟等新型涉烟产品涌现,外观功能不同,部分以“健康”吸引青少年,商家伪装逃避检查,成分危害评估复杂,带来新挑战。

(三)线上线下融合化

涉烟违法呈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线上发布信息、交易洽谈,线下存储配送,线上引流线下交易或物流寄递,难全面打击。

三、互联网涉烟监管的难点问题

(一)法律滞后导致打击难度大

当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应对互联网涉烟问题时显得明显滞后,难以有效覆盖新兴的交易模式、产品类型以及私域内的交易行为。由于缺乏对这些新情况的明确法律界定,执法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导致执法难度加大。例如,在涉及虚拟货币的涉烟交易中,由于交易性质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相关部门难以准确认定其法律性质并进行适当的量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和执行力。

(二)身份信息核实落地困难

在互联网涉烟违法行为中,违法者常常利用虚假身份信息和加密通信手段进行交易,资金的流转过程也呈现出高度匿名化的特点。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难以有效追踪和核实违法者的真实身份,网络上的线索往往难以与现实中的具体主体相对应,这无疑增加了案件侦破的难度,影响了执法效率。

(三)电子证据固定难度大

涉烟案件中的证据大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这类证据具有易篡改、易删除的特性,给证据的固定和保全带来了极大挑战。此外,对于高仿假烟的鉴定过程往往较为复杂且耗时较长,这不仅影响了案件的侦办效率,还可能导致证据的时效性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

(四)平台主动监管力度不足

部分互联网平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涉烟信息的审核往往不够严格,甚至存在纵容的现象。面对新型涉烟产品,平台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其法律性质,导致涉烟信息在平台上泛滥成灾,这不仅助长了违法行为,也给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五)物流环节监管存在漏洞

涉烟产品的流通高度依赖物流配送体系,尤其是国际快递渠道,假烟往往容易通过海关检查。而在国内,部分物流企业未能严格执行实名收寄和验视制度,涉烟包裹常常通过分散伪装的方式逃避监管,这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实现对物流环节的实时监控,导致监管漏洞频出,增加了打击涉烟违法行为的难度。

四、互联网涉烟监管的解决方案

(一)深化联合执法

机制创新:成立由公安、烟草、网信、银行、物流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指挥中心,共建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整合网安监测、物流追溯、资金流水分析等功能,实现各部门情报线索的实时共享和同频共振,提高对互联网涉烟案件的协同作战能力。

力量整合:依托市级公安机关 “情指行” 一体化合成作战中心,抽调公安、烟草、市监、网信等多部门骨干力量,组建联合打击专班。由专班统一调度行动,实现对互联网涉烟违法犯罪的精准打击,避免各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技术赋能:公安、烟草部门共同建立涉烟犯罪数据库,将涉毒、涉赌、生产设备采购、物流异常记录等数据纳入其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涉烟违法行为的精准预警,为执法行动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各部门共同形成完整的 “线上引流 - 线下交易” 证据链。

跨区协作:针对跨省的互联网涉烟案件,建立 “一地主导、多地协查”的协作机制。由案件发起方的公安和烟草局牵头协调,其他地区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冻结账户、查封窝点、抓捕嫌疑人,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打击格局。

(二)强化源头治理

严管原料设备:在云南、贵州等烟叶主产区推行电子台账制度,全程记录和监管烟叶种植、收购、加工等环节,确保原料流向清晰;要求卷烟机等生产设备加装北斗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设备使用和移动;加强对闲鱼、转转等二手设备交易平台监管,强制设备交易备案,防止原材料和制作设备非法外流。

严打生产源头:对福建云霄、广东潮汕等假烟生产重灾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查封为假烟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小型印刷厂、化工原料供应商等窝点,从源头遏制假烟产生。

严控广告宣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训练 AI 模型识别涉烟广告关联词组,压实短视频、社交等网络平台审核与监管责任;在平台设专项举报窗口,对查实涉烟广告举报给予举报人信息保密和奖励,形成“识别、拦截、追责、预防”闭环治理机制,减少涉烟广告误导。

严查物流运输:落实寄件人、收件人实名认证制度,对烟丝、烟具等重点品类 100% 开箱验视;利用人脸 AI 识别和 X 光扫描识别等技术手段智能化检测物流包裹,通过技术升级、制度完善和责任倒逼阻断涉烟产品运输途径。

(三)完善法律法规

加快推进互联网涉烟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明确新型涉烟交易模式、新型涉烟产品以及私域平台交易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惩处标准。例如,细化对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涉烟交易、将涉烟产品伪装成其他物品进行销售等行为的法律界定,为监管部门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加强与国际相关法律的接轨,便于开展跨境互联网涉烟案件的协作打击。

(四)提升技术监管能力

加大互联网涉烟监管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监管部门数据抓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开发互联网涉烟监测软件,实时监测网络涉烟信息,及时发现违法线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固定和存储电子证据,确保其真实、完整且不可篡改。此外,加强与互联网企业技术合作,借助其技术优势,共同提升对互联网涉烟违法行为的监测和打击能力。

(五)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加强互联网涉烟危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互联网涉烟违法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性,引导其积极监督举报。针对青少年开展烟草危害和网络安全知识专项教育,增强其对新型涉烟产品的辨别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对物流、平台等相关从业者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强化责任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守监管规定。

五、结论

互联网涉烟监管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交易平台私域化、涉烟产品新型化、线上线下融合化的新态势,以及法律滞后、身份追踪困难、证据固定不易、平台监管不力、物流环节漏洞等诸多难点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深化联合执法、强化源头治理、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技术监管能力和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网涉烟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遏制互联网涉烟违法行为的蔓延,维护烟草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公众的健康权益,特别是保障未成年人免受烟草危害。

参考文献:

[1] 马丽 . 再谈烟草企业互联网领域监管措施 [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1,(07):99-100.

[2] 包涵. 福州市闽清县“互联网 + ”卷烟市场监管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20.DOI:10.27019/d.cnki.gfjsu.2020.000985.

[3] 具宏杰 . 烟草专卖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 ,2019.DOI:10.27151/d.cnki.ghnlu.2019.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