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政府工作报告土族语与汉语翻译的浅析

作者

张生银

互助县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810599

引言

随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推进,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的翻译工作愈发关键。政府报告作为传达国家政策、指导地方工作的核心文件,其翻译质量对政策传达效果以及民族地区对政策的理解程度有着直接影响。土族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因此,深入研究政府报告中土族语与汉语的翻译,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本文聚焦于政府报告翻译中土族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问题,系统分析翻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提升政府报告翻译质量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政府报告翻译的重要性与特点

(一)重要性

政府报告承载着国家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地方工作的重要依据,其翻译质量至关重要。准确的翻译能够确保政策信息完整、无误地传递到民族地区,对于土族同胞而言,地道、精准的土族语翻译,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国家政策,还能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实际工作中,某地区曾因政府报告翻译不准确,导致土族群众对某项农业补贴政策理解偏差,造成了一定的误解和工作阻碍,这充分凸显了政府报告翻译准确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政府报告的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特点

准确性要求极高:政府报告内容涉及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等关键信息,任何细微的翻译偏差都可能导致政策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例如,在关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表述中,若翻译错误,可能会误导地方政府制定不恰当的经济发展计划。

政治术语和固定表达繁多:报告中包含大量如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具有特定政治内涵的术语和固定表达,这对译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要求。译者不仅需要准确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还需在土族语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语言风格正式庄重:政府报告的语言风格通常较为正式、庄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兼顾土族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使译文既符合土族语的语言规范,又能体现政府报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涉及领域广泛:政府报告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广泛的社会经济领域,这要求译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快速学习能力,以便准确理解和翻译不同领域的专业内容。

二、土族语与汉语翻译的主要难点

(一)语言结构差异

土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具有粘着语的典型特点,通过丰富的词尾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如通过添加不同的词尾表示时态、语态、格等。而汉语是孤立语,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这种结构上的显著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大相径庭。例如,在汉语中表达 “我昨天去学校了”,语序固定,通过 “昨天” 表示时间,“了” 表示完成时态;而在土族语中,需要通过在动词词根后添加相应词尾来体现时态和语法关系,语序相对灵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同时,调整语言结构,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这无疑是一大难题。

(二)文化背景差异

土族有着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这些文化元素深刻地反映在其语言表达中。同时,政府报告中常常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和文化现象,如春节习俗、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等。将这些内容准确传达给土族同胞,并且不丢失其文化内涵,对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例如,“春节” 这一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节日,在土族文化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译者需要在翻译时考虑如何让土族同胞理解其文化意义和庆祝方式,这不仅需要语言技巧,更需要对两种文化的深入理解。

(三)政治术语翻译

政府报告中包含大量专业政治术语,这些术语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和历史背景。在土族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汇,或者创造合适的新表达方式,同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译者面临的重要挑战。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如 “乡村振兴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在土族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译者需要进行创造性翻译,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寻找最贴近的表达方式。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和政策更新,新的政治术语不断涌现,如何及时、准确地进行翻译,也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三、土族语与汉语翻译策略探讨

(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解决翻译难点的有效方法。对于结构相对简单、文化负载较轻的内容,可以采用直译法,保持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例如,“经济发展” 可直接译为土族语中相对应的词汇组合。而对于结构复杂、文化内涵丰富的内容,则需要采用意译法,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根据土族语的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汉语中的成语 “一帆风顺”,在土族语中没有直接对应表达,若直译可能会让土族同胞难以理解,此时可采用意译法,用土族同胞熟悉的表达方式,如 “一切都顺利,没有阻碍” 来传达相同意思。在实际翻译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二)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对于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如 “小康社会”“中国梦”等,译者在准确传达其政治内涵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土族同胞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原词的音韵特点,又通过注释解释其具体含义。例如,将 “中国梦” 音译为土族语发音相近的词汇,同时在译文后添加注释,说明 “中国梦”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对于一些在土族文化中已有相似概念的词汇,则可以采用类比翻译的方法,用土族同胞熟悉的概念来解释新的政治理念。比如,在解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的 “和谐” 概念时,可以类比土族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理念,帮助土族同胞更好地理解。

(三)政治术语的标准化

建立专门的政治术语库是确保翻译准确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可以组织语言学家、翻译专家和政治领域专家,对常用的政治术语进行统一翻译,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对于新出现的政治术语,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确定最合适的翻译方案。同时,要注重术语翻译的系统性,确保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翻译中得到准确体现。例如,在翻译与 “经济发展” 相关的一系列术语时,要保证各个术语之间的逻辑连贯性,使译文在土族语语境下也能清晰传达政策含义。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翻译培训、发布术语使用指南等方式,推广标准化的政治术语翻译,提高政府报告翻译的整体质量。

四、结论

政府报告中土族语与汉语的翻译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更与文化传播和政策传达密切相关。通过本研究可知,提升政府报告翻译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深入理解土族语和汉语的结构特点以及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是实现准确翻译的基础。其次,根据不同的翻译内容和难点,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负载词处理等翻译策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再次,重视政治术语的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术语库,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最后,加强译者的培养,提高其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政治敏感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政府报告翻译中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 . 《政治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1.

[2] 张红霞 . " 政府报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 ". 《中国翻译》, 2019,40(3): 78-85.

[3] 王秀芳 . 《做好翻译工作 促党声入民心》. 金台资讯 , 2022.12.

[4] 刘海燕 .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