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传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杨露
江尾镇中心小学 广东韶关 51263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古人智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当代的教学大环境下,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融合,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健康成长。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培养。
第二,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新时代,但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仍需有待提高。
第三,有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传统与经典元素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呈现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之一,载体主要有寓言、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等;新课标还规定教材编写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理念在教材中充分地体现。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下册为例,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守株待兔》、《纸的发明》、《赵州桥》等,都包含了传统与经典元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诵读这些经典篇章,可以赏自然之美、品文化之韵。
(一)赏·自然之美
古诗词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语言优美、精炼。通过学习,读者可以感受美的力量,体验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1. 读古诗,赏春意盎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读古诗,闻花草芬芳: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 读古诗,听莺歌燕语: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二)品·文化之韵
1. 从古诗里发现传统节日魅力
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元日》,我们读到了春节的喜庆和万象更新的景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读到了作者重阳时节倍感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也知晓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 从寓言故事里感悟人生道理
寓言短小、寓意深远,字里行间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如《守株待兔》告诉世人,不努力,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3. 从名言警句里领悟人生哲理
当人们犯错误不敢面对时,古人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当听到不同的传闻难辨真假时,古人告诫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 从传承里感受古人的大智慧
《纸的发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民族自豪感;《赵州桥》赞美了赵州桥的精美绝伦、历史和现实意义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与实践
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一些传统优秀文化渐渐被遗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阐释现代文化知识,也要重视挖掘和深耕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样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融合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创设画面情境,培养传统文化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达到教学目的,可以通过创设画面情景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教学《司马光》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喜欢的卡通形式将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更能体会司马光的高尚品质,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认识。以此来完成对“群儿戏于庭”文言句式的理解,对“众人皆弃去”的气愤,对“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敬佩,对结果“水进,儿得活”的欣慰。
2. 营造教学环境,形成班级内部文化
利用班级文化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教室里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墙或黑板报;指导学生制作有关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并将优秀作品贴在文化墙上。使学生清晰认识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好地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求。
3. 举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如在教学《司马光》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司马光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的品质。表演结束后,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实现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4. 利用网络,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近几年,出现了大量诗词或汉字类综艺节目,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节目搬到教室,直接展示给学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5. 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如元宵节或端午节期间,组织学生做灯笼、师生共同包粽子活动;或以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或绘画,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学习,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6. 德育教育,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培养更高的道德素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传统美德要素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可完全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的《池子与河流》就教育我们不要像池子一样甘于平庸、懒惰而干枯,而要像河流一样不顾安逸,为人们作贡献。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措施符合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魅力,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就会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的精神家园将会更加丰盈。在数字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未来,人们将在虚实相生的空间里,守护文化根脉,培育心灵沃土,让精神世界如四季流转般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黄婷婷 .《文理导航》.2022 依托传统文化渗透,构建小学语文和 雅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