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课程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作者

王宇军

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德景园小学 415000

引言:

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审美能力的任务更肩负着传承文化、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而小学美术教学作为文化启蒙的重要阵地理应承担起融合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通过挖掘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家乡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从而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双重目标。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土文化是学生生长环境中最直接、最真实的文化资源,它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与审美情趣,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元素能够加深他们对家乡和民族传统的理解,能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认同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为今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二)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

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教材内容的局限,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和生活化,本土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为美术课堂注入新鲜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描绘、创作与本地文化相关的内容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课堂的参与度与互动性,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增强美术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是审美与技能的培养,更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创作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感知与再现锻炼了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认知,这种多维度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与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二、小学美术课程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丰富教学素材

本土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民间艺术、地方建筑、传统节日、自然景观等,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挖掘与整合,使之成为美术教学的鲜活素材,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课程的文化内涵,通过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样化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家乡的桥》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桥梁,了解其结构特点与历史背景,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家乡的桥梁风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习了构图与透视技巧,还加深了对本地建筑文化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二)创设情境教学,提升文化体验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与真实或模拟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与文化认同,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比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快乐的节日》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本地传统节日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节日的热闹氛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了色彩搭配与构图能力,通过画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理解,这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还能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拓展文化视野

本土文化资源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征,将其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相结合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综合素养,美术教师应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元视角中深入理解本土文化,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我的祖国》一课中,教师可以与音乐、语文教师合作,先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程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故事和诗歌,再结合音乐课中的民族音乐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氛围在美术课堂上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反映各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实现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

(四)组织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增强文化感知力

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真实文化环境、增强文化感知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非遗工坊等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这些实地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家乡的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家乡的老街、古建筑或新农村建设区,观察并记录家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变化,学生通过写生、摄影或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将观察所得转化为美术作品,既锻炼了美术技能又增强了对家乡发展的关注与思考,这种方式使学生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对社会变迁的认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保护意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结论: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创设情境教学、开展跨学科融合、组织实地活动,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与课程整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美术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霞. 本土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以潍坊风筝文化为例 [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4.

[2] 魏洪雪. 小学美术本土文化的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以”宋韵永流传”主题为例 [J]. 少儿美术 , 2025(1):41-42.

[3] 苗丽丽 . 小学美术教学中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研究 [J]. 炫动漫 ,2024(24):020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