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探究

作者

黄雅莲

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第二中心小学

引言:

传统节日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承载民族情感记忆,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文化传承关键期,将节日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既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又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破解传统文化传承困境,构建科学融合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值得深入探究。立足教学实践,系统分析现状问题,提出融合策略,探索实践路径,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现状分析

部分教师认识不足仅停留于表面知识讲解,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致使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因课时紧张,对节日文化内容简单带过未形成有效教学模式。学校层面虽有节日活动安排,但与课堂教学脱节,未能形成课内外一体化育人体系,评价机制偏重知识考核,忽视文化体验过程评价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热情。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城乡差异明显,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必要教学资源支持,家校协同不足家长参与度低,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制约教学效果提升。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前瞻性规划,未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递进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信息技术应用不足难以满足数字时代学生学习需求。[1] 跨学科融合意识薄弱,未能实现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联动,限制了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发挥。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欠缺,缺乏传统文化教学能力。这些问题制约着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深度,影响教学实效性,亟需探索解决方案。

二、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策略构建

教师应当构建层次分明课程体系,按照低中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设计螺旋上升教学内容,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通过故事儿歌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氛围,中年级强调文化理解引导学生探究节日起源习俗内涵,高年级注重文化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精神培养文化认同。建立主题单元整合模式,围绕重要传统节日,整合相关文本材料形成主题学习单元,实现知识网络化构建。优化教材资源配置补充拓展传统节日相关文学作品非遗项目民间艺术等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应用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场景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节日文化,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化内涵,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协作教学法开展小组合作项目。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应当采用主题整合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春节习俗资料,查阅相关诗词歌赋形成初步认知。[2]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当播放北京春节庙会视频,创设浓厚节日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描写春节景象段落,体会作者情感,理解北京特色春节文化内涵。组织小组讨论北京春节与家乡春节异同,促进文化比较思考。拓展环节设计春节习俗演变探究任务,让学生采访长辈,了解春节习俗变迁,培养历史文化视角。语言实践活动中可开展我来当导游情境表达,学生模拟向外国友人介绍我国春节文化,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训练环节,指导学生创作我眼中春节主题文本,表达个人体验感悟,课外实践中组织春联创作、年画临摹等活动体验传统工艺。评价环节采用多元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观察、作品评价、小组互评等,关注学生文化理解深度与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种整合式教学,学生不仅掌握课文内容,更能深入理解春节文化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实践路径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内涵,实施语言实践活动,围绕节日主题开展口语交际,如我家过年趣事、端午习俗调查报告等培养表达能力,组织写作训练如写给父母感恩信、重阳节游记提升写作水平。打造情境体验课堂,利用教室环境布置音乐背景实物展示等方式,创设节日氛围,引入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现场展示技艺讲述文化故事,增强学习真实感。开展节日主题综合实践,组织我做中秋月饼、春联创作比赛、端午香囊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理解传统工艺,感受文化魅力。利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开发节日文化微课程,制作电子绘本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与西方圣诞节文化融合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巧妙链接中西方节日文化,拓展学生文化视野。课前准备阶段,收集圣诞节来历习俗图片资料,创设丰富教学资源。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圣诞音乐,展示圣诞装饰图片创设节日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点燃火柴时看到美好幻象情节,理解作品人道主义精神。[3] 组织学生讨论为何故事发生在圣诞夜,引导思考西方圣诞节文化内涵与故事主题关联,拓展学习环节中教师应当介绍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与西方圣诞节异同,如都有合家团圆送礼物等习俗,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认知。语言实践活动设计如果我遇见卖火柴小女孩情境对话,培养学生同理心与表达能力。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制作圣诞贺卡,写下新年祝福,赠送给班级困难同学或社区孤寡老人,践行故事蕴含人文关怀精神。引导学生比较春节与圣诞节风俗差异,如我国人贴春联放鞭炮,西方人装饰圣诞树送圣诞礼物,培养跨文化意识。课堂评价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故事启示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关爱弱势群体。通过这种中西方节日文化融合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结论:

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是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双赢目标重要途径。通过现状分析、策略构建、实践探索三个维度探究表明,有效融合需要系统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多元评价机制支持。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语言实践场景,提升人文素养。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资源配置加强教师培训,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场域焕发新活力,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青少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付玉璇 .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D]. 成都大学 ,2025.

[2] 牟婷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J]. 吉林教育 ,2025,(07):83-85.

[3] 刘云霞 .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策略探索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11):10-12.

本论文系 2025 年漳州台商投资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改专项课题“寻节探源·传情达意 --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解码与创新传承”(课题批准号 :TSQ25038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