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段图形与几何主题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张月惠

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第二中心小学  363107

引言:

小学高段学生已初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图形与几何概念理解仍需通过丰富实践活动来深化。传统作业设计往往局限于书面练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空间思维培养。如何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升能力作业,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亟待解决问题。将从学情分析、作业创新及实施优化三个维度,探讨小学高段图形与几何主题作业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一、分析学情特点,把握设计方向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图形认知已不再仅停留于表象,而是开始理解图形属性及相互关系。他们具备初步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归纳概括,但空间想象力尚待培养。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他们已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乐于挑战具有适度难度任务。然而学生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认知水平不均衡现象普遍,部分学生可能已掌握基本图形概念及计算方法,而另一部分则可能仍停留于形象认识阶段,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普遍偏弱,对立体图形理解存在困难。

基于上述学情特点,图形与几何主题作业设计应把握方向,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通过生活情境或游戏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强调操作体验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认识,[1] 注重层次性,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提供梯度挑战。关注应用性引导学生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重视思维发展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些设计方向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能促进图形与几何知识学习,培养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应用能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作业形式,丰富设计内容

在设计理念上教师应坚持做中学、用中悟原则,强调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作业形式可包括实物操作类、测量实践类、探究实验类及信息技术应用类等多种类型。实物操作类作业通过纸板剪裁、折纸活动、七巧板拼图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图形变换规律。测量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测量现实环境中物体尺寸,建立抽象概念与具体实物联系,探究实验类作业如验证面积计算公式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信息技术应用类作业则利用几何画板创作或数学游戏编程提升学习趣味性。在内容设计上应注重生活实际应用、学科知识融合、空间想象培养及开放性问题设计等多方面,生活实际应用将几何知识融入日常场景,提升学习实用价值,学科知识融合则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迁移应用,空间想象培养通过立体模型构建训练空间思维,开放性问题设计则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

例如:五年级数学组教师围绕图形认识与面积计算主题,设计系列创新作业,其中包括校园测量师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测量操场、教室等场所面积并绘制比例图。包装盒设计师项目任务,学生通过设计制作不同形状包装盒,学习立体图形展开图与表面积计算。[2] 数学魔术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同面积不同形状图形变换规律、几何艺术馆创作活动,融合美术元素创作对称图案与几何拼贴画。数字建筑师模拟游戏,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简易建筑模型,内容设计上注重实践操作与思维发展相结合,如在包装盒设计中引导思考不同展开图对应同一立体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几何图案创作中渗透轴对称、平移等变换概念,加深几何规律理解。还设计阶梯式挑战任务,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需求,实施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方式促进交流分享与互助学习,学期末举办几何智慧展,展示学生作业成果,进一步强化学习成就感与自信心,收获显著教学效果。

三、优化实施路径,提升设计效果

教师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结果评价方式,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模式。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视角。评价形式既有定量评分也有定性描述,注重捕捉学习进步与思维闪光点,构建系统作业资源库收集整理优质作业案例,按主题分类归档形成系统性资源。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需求,持续更新拓展资源库内容,为教师作业设计提供丰富素材,第三方面强化作业指导反馈,提供明确任务说明与评价标准,确保学生理解作业目标与要求。建立即时反馈机制,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个性问题给予个别指导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调整,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图形与几何教学能力与作业设计水平。

例如:针对小学高段图形与几何主题作业实施现状,推出系列优化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设计几何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关键作业表现与进步轨迹。档案包含自我评价、同伴反馈与教师点评三部分,全面反映学习过程与成果。[3] 每月组织几何思维之星评选活动,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表现,激发持续学习动力。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几何智慧宝库线上资源平台,汇集各校优秀作业案例与实施经验。资源按难度分级、按主题分类便于教师针对性选用。平台还提供作业设计工具包,包含任务单模板、评价量表等实用工具,降低教师设计难度。在教师培训方面组织图形与几何作业设计工作坊,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与实践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立作业设计共同体,定期交流分享与反思改进促进教学智慧共享,在家校协作方面编制家长参与指南,明确家长角色定位与支持方式。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通过分析小学高段学生学情特点,把握作业设计方向,创新作业形式丰富设计内容,优化实施路径提升设计效果,可构建一套科学有效图形与几何主题作业设计策略体系。精心设计图形与几何主题作业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作业设计融合、作业差异化设计等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雷萌 .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作业的现状调查 [D]. 上海师范大学 ,2025.

[2] 黄艳琼 . 跨学科主题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J]. 试题与研究 ,2025,(08):133-135.

[3] 杨少波 .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作业的实施与分析——以数学 + 体育与健康为例 [J]. 现代教育 ,2024,(12):12-15.

本论文系 2025 年漳州台商投资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改专项课题“项目式学习视角下小学高段“图形与几何”主题式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TSQ25036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