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应对策略
付华
安徽省全椒县特殊教育学校 239500
引言:
特殊教育学生因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生活中面临诸多心理健康挑战,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全面发展与未来生活质量,特殊教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学生,且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然而,现有教育体系对此类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足,支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立足中国特殊教育实际,系统分析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问题,探究有效干预方法与实施路径,构建完整支持保障机制,希望能够促进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一、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问题识别与成因探究
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偏差、情绪调控能力弱、社交适应困难、学习动机不足等多方面问题,多数特殊教育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困扰,且随年龄增长呈加重趋势。从类型看,智力障碍学生多表现为社交退缩、情绪不稳,听障学生主要表现为沟通焦虑、自卑心理,视障学生则常见安全感缺乏、依赖性强,多重障碍学生心理问题更为复杂。造成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主要涉及多重因素:生理因素方面感官功能或认知功能限制直接影响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进而影响心理发展,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或过度保护或过度忽视未能提供适宜心理发展环境,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专业能力欠缺,课程设置与评价机制未充分考虑特殊学生需求。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依然存在,融合教育环境不够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滞后。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普遍缺乏系统科学评估机制,心理问题早期识别率低,干预往往滞后于问题发生,部分学校未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现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不足,难以准确识别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家校沟通机制不畅通,家长心理健康意识薄弱未能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二、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法,实施路径与操作要点
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需采用系统化多元方法体系,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干预、艺术治疗、团体辅导、游戏治疗以及沙盘治疗等科学手段。认知行为干预通过系统训练帮助学生调整不合理认知模式,建立积极思维框架,提升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适用于自卑感、焦虑情绪等问题;艺术治疗借助绘画、音乐、舞蹈等非语言表达方式,促进情绪宣泄与内心感受表达,尤其适合语言表达能力受限学生。团体辅导则通过小组互动增强社交技能与归属感,促进学生间互助支持关系建立,游戏治疗利用结构化游戏活动释放压力、体验成功感,增强学生自信心与人际互动能力,沙盘治疗为学生提供安全表达空间,通过象征性表达内心冲突。实施路径应遵循早识别、早干预、全参与原则,构建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日常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心理氛围,二级预防针对高风险学生,提供团体辅导与专项训练,三级预防针对已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提供个别化专业咨询或转介服务。实施过程中应强调个性化方案设计,根据学生障碍类型、严重程度与心理特点制定差异化目标与策略,遵循小步子、多鼓励、慢推进原则,确保学生能获得成功体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某特殊教育学校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施了综合干预项目,取得显著成效,该校建立心理健康评估系统,引入适合听障、视障、智力障碍等不同类型学生专业评估工具,每学期开展全校性筛查,建立个体心理档案。基于评估结果学校组建由特教教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组成跨学科团队,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针对情绪管理困难学生,引入情绪宣泄区与冷静角,设计情绪识别卡片与表情轮盘等视觉化工具,帮助学生认识、表达与调节情绪,针对社交障碍学生,开展朋友圈小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培养社交技能与人际互动能力。针对自我认同问题突出学生,实施闪光点发现计划,通过才艺展示、优势发掘等活动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学校还创新开发了融合艺术元素心理健康课程,将绘画、音乐、舞蹈以及手工等艺术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感官体验与情感表达渠道。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指导家长掌握积极养育技巧。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支持体系与持续改进
加强特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建立专业成长机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形成一校一心理教师基本格局,建设特殊教育心理健康资源中心,开发适合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材,提供专业评估工具与干预方案。支持体系建设应遵循整合性原则,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规划。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家校互动平台社会整合医疗、康复、社区等资源构建立体化支持网络,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建立数字化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个案追踪与数据分析,为精准干预提供支持。
持续改进机制包括常态化监测评估、动态调整与创新发展三方面。建立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调查探究,形成监测报告,基于监测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干预策略与资源配置,鼓励实践创新,总结推广有效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方法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最终目标是形成特色鲜明、运行高效、持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结论:
通过系统分析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问题成因,提出针对性干预方法与实施路径,构建完整支持保障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需要多学科协作、多方参与共同应对。构建包含早期识别、个性化干预、全程跟踪三位一体支持体系,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是促进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关键路径。未来应进一步深入探索不同类型障碍学生心理特点与干预策略,开发本土化评估工具与干预方案,推动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小慧 . 强化心理韧性,赋能阳光成长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J]. 作家天地 ,2025,(09):177-180.
[2] 程奇 . 省域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4,(13):67-69.
[3] 薛梅 . 德育视角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J]. 吉林教育 ,2024,(1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