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矛盾视角下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赵薇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往往承载着深意,这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需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考历程,使其领略其中的美学价值。王崧舟老师指出,分析矛盾是解读文本的关键,这一方法应贯穿于文本解读的始终,以帮助我们发掘文本中隐藏的精髓。孙绍振老师则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到文本中的“缝隙”,与文本的“矛盾”之处进行深入交流,进而探索文本背后的“桃花之源”。散文中矛盾产生的原因,一般在于语言文字很难准确详尽地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即言不尽意;或者作者由于种种原因有意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晦表达。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在文本中探寻并解读矛盾,对于散文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老王》是中国当代作家杨绛于 1984 年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以深情笔触回忆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这篇散文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便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并收录于多个版本教材中,其魅力历久弥新,即便在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教学《老王》时,教师可以从情理矛盾、自我矛盾以及对话矛盾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领略杨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一、关注文本潜在的“情理矛盾”

“情理矛盾”指的就是文章中一些与现实不符的情况,这往往是作者故意设置,目的是突出自身情感。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还原现实进行对比分析,思考为什么要故意设置矛盾,体会其中的妙处。

作者与老王所处的时代,和如今教师的生活已有一定差距,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种时代隔阂很可能会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出现偏差和困难。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弥补这段历史空白,通过导入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近距离与作者展开“对话”,从而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由历史可知,杨绛与钱钟书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相依相伴、朝夕相处,杨绛又怎会不知钱钟书一条腿走不得路的原因呢?同一句话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又在其中起着一个怎样的作用?我们会发现,在这句话中隐含着文中一个情理不通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则需要先进行背景的介入,背景的导入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杨绛曾准确描述过那段痛苦的岁月,由此可知,杨绛对于钱钟书走不得路的原因心知肚明,所以这句话本应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这里点明了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悲惨遭遇。

二、对比文本内容前后的“自我矛盾”

“自我矛盾”指的就是在文本内容前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行为或者心理表现有所不同。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找到前后内容,并进行对比分析,思考表现不同的原因,体会矛盾产生的好处。

老王前后形象的对比:“老实”与“不老实”的矛盾。“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这是有些人对于老王的评价,将“老光棍”、“恶病”与“不老实”相联系,恶毒的将老王定性为“不老实”的人,但老王真的不老实吗?杨绛用了“有人”、“大约”、“什么”这三个带有不确定意味的词语来表述,暗示了这种说法的不可信,说明了这仅仅只是人们对于老王毫无根据的恶意揣测。杨绛是这么认为的:“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直接评价老王“最老实”,是因为老王送冰时表现出的厚道、真诚。杨绛用有理有据的真实评价“最老实”批驳了有些人的恶意揣测与诋毁,更加突出了老王的不幸。

杨绛对于坐老王车前后行为的对比:“常坐”与“不敢坐”的矛盾。在文章首句就点明常坐老王的三轮,这里说明了杨绛对于老王的照顾;但在后文文革开始后,却“不敢”乘三轮了,只能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杨绛不敢乘坐三轮的真实原因有两方面:正值文革,一方面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如果她依旧乘坐人力三轮车,很可能被扣上剥削劳苦大众的帽子,受到打击与迫害;另一方面是替老王着想,担心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会连累老王,给老王带去麻烦与伤害,体现出了杨绛对于老王的感谢与关心,希望老王的不幸不要再因为“我”而变得更加不幸。

三、分析文本人物间的“对话矛盾”

“对话矛盾”指的就是人物间的对话存在没有逻辑、根据的答非所问的现象。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发现这是什么样的“答非所问”,怎样表现的“答非所问”,思考为什么要“答非所问”,体悟其中的妙处。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面对“是不是他家”的问题,老王应该回答是或者不是,但是老王并没有给出这样的答案,而是说“住那儿多年了”。我们要解决这个答非所问的矛盾,就要注意到“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家,代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子、固定的住所,更代表着相依相伴的亲人、团团圆圆的氛围、永远的依靠与港湾,意味着无限的温暖和关爱。所以。在渴望温暖与关爱的老王眼里,自己住的处所只是一个暂时居住的房子,不是他的“家”,以至于他无法正面回答杨绛的问题,只能用住所来形容。这里点出了老王的不幸,具体体现在他是废疾者、鳏孤独者。

老王最后带着他所有的家当,香油、鸡蛋来到杨绛家门口。杨绛强笑说:“这么新鲜的鸡蛋,都给我们吃?”老王并没有正面回答杨绛的问题,只是回答说:“我不吃”。但这里老王的潜台词是说这些都给你们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拿钱”。老王却赶忙止住杨绛说:“我不是要钱”。那么老王是要什么?老王是要告别,要的是尊重和情分。但杨绛又是怎样对待老王的?杨绛也连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既然你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这里的杨绛,她真的知道老王要的是什么吗?其实并不知道,杨绛以为老王只是客套,在那个时刻并没有真正明白老王的意思。而我们如今在字里行间明白了老王要的是什么,这也恰恰说明了杨绛在写下这篇文章时懂得了老王真正要的是什么。她钦佩老王的真诚与善良,感谢老王的帮助与照顾,更是表达了杨绛内心的自责以及对于老王的愧怍。

只有抓住《老王》文本中这些矛盾,深入分析内在原因,才能真正还原特殊背景下老王赤诚善良的高贵品格以及他对家庭温暖的渴望。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杨绛对于自己的反思与自责,对于老王深深的感谢与愧怍之情。

矛盾是文本解读的关键依据,它指引着文本解读的正确路径,一旦进入教学视野,矛盾自然就成了开展教学的依托。牢牢把握文本中的矛盾,精准且深入地解读 “这一篇”文本,实际上也是在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而更充分地彰显文本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赖瑞云. 论解读切入点、方法选用与孙绍振解读学的关系( 上)——从两篇课文的解读说起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10):32-34.

[2] 王 崧 舟 . 统 合 综 效: 文 本 解 读 的 视 野 融 合 [J]. 四 川 教育 ,2020,(Z2):36-39.

[3] 李煜晖 , 苏荣格 . 语义、语意与语用:略谈语文文本解读的内容与方法 [J]. 中学语文教学 ,2024,(04):19-23.

[4] 巨东涛 . 基于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2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