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阶五维”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主题班会的校本建构与实践验证

作者

陈燕云

湛江市第十八小学 广东湛江 524001

积极心理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应与传统的班会形式进行深度融合,注重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兼具德育引领和班级建设作用。因此教师应当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积极情绪与积极关系,利用特色的主题班会形式,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向情感。

一、“三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主题班会的校本建构流程

(一)课题开展精准定位,奠定实践基础

教师需要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基础,明确小学主题班会的建构起点,制定明确的课题开展教学定位,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积极情绪和积极关系为核心目标。然后教师应当采用科学诊断先行的策略,利用心理测评工具摸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再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各年龄段的班会主题内容。例如准确识别低年级学生存在的安全感缺失,中高年级存在的抗挫力薄弱等核心问题,为后续主题班会顺利开展奠定实践基础。

(二)实施过程多维联动,落实育人目标

班主任教师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时,应积极整合多维度课程教育资源,融入传统文化素材,如剪纸、阅读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认知,关注自身成长中的优点与进步。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家校协同的活动形式,利用亲子之间的积极陪伴打卡活动,让家长积极看见孩子的进步行为,提高亲子之间的积极互动性。并且教师还应当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体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就感,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积极自我。

(三)实践结果多元验证,总结育人成效

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主题班会的实践结果验证,考察课题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需要着重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收集学生的学习作品、了解家长的问卷反馈,并定期进行学生心理测评,全面评估主题班会的实践结果。然后教师需要总结积极心理学的育人成效,持续优化后续的主题活动设计,逐步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特色课程体系。

二、“五维”: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主题班会的校本建构实践

(一)设计分段主题班会,渗透积极心理学

班主任教师需要全面摸排班级内部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学生当前的年龄阶段,设计分阶段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应当明确主题班会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应组织创新型的主题班会活动形式,设计创设情绪面具 DIY趣味活动,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多样化情绪表现,鼓励学生将情绪变化具象化表达,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知识。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应组织抗挫力培养主题班会,设计失败礼物分享会,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身在生活中的失败体验,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教师在活动当中需要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正面的案例分享,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积极心理影响。

(二)开展亲子陪伴活动,培养亲子积极关系

教师应开展以积极陪伴为主题的亲子打卡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亲子任务,如一起阅读、一起运动,利用三联记录单的形式,由家长记录活动过程、学生记录感受、教师点评互动,形成积极看见的打卡计划。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立 21 天拥抱打卡的亲子互动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减少亲子之间的冲突,有效验证了安全联结对积极关系的促进作用。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亲子互动活动,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家长与孩子的自然互动性,有效增进亲子之间的积极关系。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建立积极自我

教师应当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如剪纸作品展示、全民阅读推广、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拾荒慢跑、植树、纸艺探究等,让学生在剪纸工坊中学习如何进行精细化的动作,了解我国丰富的非遗文化传承,学生在拾荒慢跑中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付出劳动,直观体验收获的快乐与价值,逐步增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意识与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应当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克服困难、突破自我,从而建立“我能行”的积极自我认知。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实践活动的收获,打造积极成长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

(四)设计亲子开放日,塑造学生积极习惯

教师应设计亲子开放日等创新主题班会活动,举办嘉年华亲子制作工坊,引导亲子共同制作冰糖葫芦、腌萝卜,探究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引导亲子共同探访古法造纸,学习中国传统的古法造纸技艺,或是由亲子参观现代造纸厂,了解现代使用的造纸工艺技术,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参与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劳动习惯,例如在亲子制作腌萝卜活动中,教授学生如何科学地制作美食,培养学生在劳动中细心与耐心的行为习惯。并且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蚂蚁搬家的趣味生活竞赛,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规划能力,有效突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弊端,让学生在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中养成积极的生活习惯。

(五)组织心理活动月,培养生活积极情绪

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心理活动月,开展一系列特色心理主题活动。例如,教师引入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学会珍惜生命的价值;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不同情绪变化,体会主人公在不同心理状况下作出的选择;教师设计校园防欺凌活动,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应对欺凌事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利用心理游园活动,有效打通了学生积极能量的通道,促进同学之间实现积极能量的正向流动,不仅满足不同学生的积极情绪需求,还可以持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 贺娟 , 刘雅静 . 培养阳光少年 --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序列化主题班会课实践 [J]. 湖南教育 : 上旬 (A),2023(4):2.

[2] 夏怡 . 重启人生——” 积极心理” 主题班会设计 [J]. 新班主任 ,2024(5):35-36.

[3] 吴卫国 , 何冬平 , 黄凤平 . 中小学心理微主题班会融合课程实施模式探索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2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