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张娜
德州市第九中学 253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重要理念与实践导向,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法治意识与公民素养重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间存在诸多不匹配之处,亟需探索新型教学策略。探究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分析现存问题,提出构建多元互动模式与优化评价反馈机制两大策略,以期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困境表现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失衡问题,教师往往侧重概念讲解与理论阐述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掌握许多概念术语却无法将其内化为个人品格与行为准则。课堂中教师主导色彩浓厚学生参与度不足,互动机会有限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教师囿于应试压力,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点讲解与考点梳理,忽视思辨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致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停留于机械记忆层面缺乏深度思考与情感体验,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佳。
评价体系单一也是制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重要因素,现行评价方式主要依靠期中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法治意识形成过程。评价指标多聚焦知识掌握程度,忽视道德判断力、法治思维等核心素养要素,同时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缺乏学生自评、互评环节,无法形成多维度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不健全未能有效转化为改进教学指导意见,评价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致使教学评价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二、构建多元互动模式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
构建多元互动模式需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情境,通过问题引导、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渴望自我表达特点设计层次递进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思考,融入生活实例搭建知识与现实连接桥梁,组织小组协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教师应转变传统讲授角色成为学习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空间与表达机会,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促使抽象道德法治知识内化为个人行动准则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公民意识、法治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以七年级上册开启初中生活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角色互换方式开展主题探究,课前请学生采访家长、老师或高年级学长了解他们心目中优秀初中生形象与期望。课堂伊始展示采访成果,引发学生思考自我定位问题,随后组织初中生活规划师活动,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扮演不同角色(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社会人士代表),从各自视角探讨初中生应具备素质与能力制定成长规划。各小组通过海报、情景剧等形式展示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评议提炼核心观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权利与责任关系,明确初中阶段学习目标与行为规范。课后安排我制定、我践行、我反思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定期记录实施情况并反思调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评价反馈机制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优化评价反馈机制需打破传统以试卷考核为主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维立体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价值观形成全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应注重思想性与实践性结合,既关注学生对道德规范与法律条文理解又重视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价内容应包括认知理解、思辨分析、实践应用、情感态度四个维度,采用课堂观察、作业评析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捕捉学生成长轨迹,同时扩展评价主体范围,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评价途径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尤为关键,教师应针对评价结果及时与学生沟通,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明确改进方向,激发学生自我反思与调整动力。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注重过程性记录与阶段性总结并重,促进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教学改进措施,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良性循环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以八年级上册做守法公民一课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多维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前布置身边法律现象调查作业,学生收集生活中守法或违法案例形成调查报告。课堂上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分角色参与案件审理,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参与度、法律分析能力与角色表现,随后引导学生撰写守法反思日记,思考法律与个人关系。评价环节采用多元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案例分析准确性与法律适用合理性,学生自评参与度与收获,小组互评合作质量与表现,邀请德育副校长或法律工作者对学生模拟法庭表现点评。评价后教师汇总各方反馈,为每位学生生成法治素养成长报告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法律思维表现、实践应用能力与改进建议。针对评价发现问题教师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如针对法律概念混淆问题增设概念辨析环节,针对案例分析能力薄弱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对表现突出学生推荐参加校园法律宣讲团。学期末组织守法公民行动计划展示,学生分享实践成果与成长变化形成评价闭环,这种立体评价方式既关注知识掌握又注重能力培养,将评价结果有效转化为教学改进与学生成长动力,实现评价育人功能。
结论: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需正视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创新策略,通过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优化评价反馈机制,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核心素养。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深度思考,多元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指引。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持续实践探索,不断调整完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教育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薛慧迪 .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J]. 2021. DOI:10.12221/j.issn.1003-9082.2021.04.230.
[2] 李召新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8):18-21.
[3] 张向利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C]// 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