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设计与应用实践分析
王原野
运城中学理想分校 山西运城 044000
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对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明确,传统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地理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育人目标的转变。地理学科的本质是研究人地关系,其知识体系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这一特性决定了情境化教学是地理学科的天然需求。然而,当前部分高中地理课堂中,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碎片化问题,或仅作为课堂导入的“点缀”,未能深度融入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全过程,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基于此,深入剖析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的设计逻辑,探索其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路径,对推动地理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的设计逻辑
1.1 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锚定
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的设计需以课程标准为根本遵循,将核心素养目标拆解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并融入情境创设之中。例如,在“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设计中,需围绕“综合思维”素养,将“分析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一目标,转化为“探究某区域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的情境任务,使情境不仅具备趣味性,更能精准承载知识目标与素养发展要求,避免情境与教学目标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同时,目标锚定需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分层设计情境任务,确保基础薄弱学生能在情境中掌握基础知识,能力较强学生可通过情境拓展实现思维进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1.2 依托地理学科特性的内容整合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是情境化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依据。在设计时,需打破教材章节的线性结构,以“区域”为载体,整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构建具有逻辑关联的情境内容体系。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可选取“我国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作为情境主题,整合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要素与人口、交通、政策等人文要素,引导学生从“人地协调观”视角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此外,内容整合需注重联系社会热点,如将“碳中和”“乡村振兴”等现实议题融入情境,使地理知识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2 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的应用路径
2.1 自然地理模块的情境化应用
自然地理模块具有抽象性强、原理复杂的特点,情境化教学需注重“具象化”与“体验化”。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可创设“模拟国际航班飞行中的时差计算”情境:首先,展示某航班从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线图与起飞、降落时间,让学生直观感知时差现象;其次,提供地球自转方向、时区划分等基础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简易时区图,计算航班飞行过程中的时差变化;最后,设置“为旅客制定合理的作息调整建议”任务,让学生将地球运动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此外,在“天气系统”教学中,可利用当地近期的天气预报数据(气温、降水、风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既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自然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2 人文地理模块的情境化应用
人文地理模块与人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情境化教学需突出“生活化”与“参与性”。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中,可创设“我校周边商圈布局分析”情境:组织学生课前收集学校周边商场、住宅区、交通站点的分布信息,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空间分布图;随后,引导学生从交通通达度、人流量、地租水平等角度,分析商圈布局的合理性;最后,鼓励学生提出“优化周边商业设施布局”的建议,并撰写简短的规划方案。在“人口迁移”教学中,可邀请学生分享家庭成员或亲友的迁移经历,构建“个人迁移故事—区域迁移现象—全国迁移规律”的情境链条,让学生从身边案例出发,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增强人文地理学习的代入感。
3 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情境创设的针对性与深度
当前部分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存在“为情境而情境”的问题,需从两方面强化情境的针对性与深度。一方面,情境创设需精准匹配教学重难点,避免偏离核心知识。例如,在“工业区位选择”教学中,若重难点是“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则应创设“某化工厂选址争议”情境,提供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数据、居民意见、政策要求等资料,引导学生聚焦环境因素展开分析,而非泛泛讨论工业区位的所有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需深化情境的探究层次,避免停留在表面现象。如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中,可创设“某城市内涝问题治理”情境,不仅让学生分析内涝产生的原因,还需引导其设计“海绵城市”改造方案,并评估方案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推动学生从“分析问题”向“解决问题”进阶,提升思维深度。
3.2 完善情境教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情境化教学效果的关键,需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可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参与表现,如在小组探究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发言次数、提出问题的质量、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星级评价表”进行记录;在实践情境中,如“区域地理考察”,通过学生提交的考察报告、数据分析图表等,评估其地理实践能力。终结性评价可设计情境化试题,如“为某山区设计生态旅游开发方案”,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此外,需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身在情境探究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学会客观评价他人,提升其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4 结语
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推动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价值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搭建起“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养形成”的桥梁,让地理教学回归学科本质与育人初心。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锚定、依托学科特性的内容整合、结合认知规律的梯度设计,可构建科学的情境化教学逻辑;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模块中探索差异化的应用路径,能让情境化教学覆盖地理教学全过程;而强化情境针对性、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能力的优化策略,则为情境化教学的持续推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陶雯婷 , 胡萍 , 胡丹 , 等 . 高中地理“情境—问题—任务—活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究——以“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20):54-57.
[2] 张伟利 , 秦家宝 , 董英豪 . 基于真实情境模拟化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以“生态型循环水系统”实验教学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13):36-40.
[3] 毛静雯 , 丁思尹 , 李发源 . 基于情境式问题链的高中地理“台风灾害”教学设计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2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