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作者

刘品良

吉林省榆树市第六小学校 吉林长春 130400

摘要:本文探讨了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具体实践。通过对项目式学习内涵与特点的分析,阐述其如何与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契合。结合教学实例,详细介绍了项目式学习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操作方法,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表明,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生;创新能力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学习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它围绕一个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还能锻炼多种能力,如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特点

项目主题通常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组织团队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所产生的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如实物作品、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这为学生展示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项目式学习与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点

(一)激发创新兴趣

项目式学习中的真实情境和有趣的项目主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学生对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更主动地去思考、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摆脱传统教学中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去设计项目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培养创新思维。

(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项目式学习的任务综合性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四)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

成果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机会。学生在努力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追求独特新颖的成果呈现方式,从而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成果。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案例

(一)项目主题选择

以“校园绿化设计”为例,这个项目主题紧密联系学生的校园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学生每天都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对校园环境有着直观的感受,能够激发他们对改善校园绿化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项目目标设定

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不同植物的搭配原则以及校园绿化设计的基本要素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项目实施过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分组,每组 4 - 6 人。小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调查员、设计师等,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各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师生对校园绿化现状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绿化设计的期望和需求。例如,学生们发现校园内部分区域遮阳植物较少,夏季炎热时不利于师生活动;部分花坛植物种类单一,缺乏观赏性等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小组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开始进行校园绿化设计方案的构思。他们查阅大量资料,参考其他学校的优秀绿化案例,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多种不同风格的绿化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断讨论、修改和完善方案,从植物的选择、布局到景观小品的设置,都进行了精心规划。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设计方案,学生们决定制作校园绿化模型。他们利用各种材料,如泡沫板、卡纸、塑料绿植等,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物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如如何固定模型结构、如何使植物布置更加逼真等,但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他们逐一克服了这些困难。各小组通过演示文稿、模型展示和讲解等方式,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校园绿化设计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们详细介绍了设计方案的创意来源、设计思路以及预期效果等。其他小组的同学和老师认真倾听,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创新成果,还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启发,进一步拓展了创新思维。

(四)项目评价

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进展情况,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协作情况、问题解决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例如,教师发现某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意见分歧,无法达成共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并对他们在解决分歧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从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模型制作的精细程度、美观度等方面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创新意识。评价指标包括创新创意(30%)、方案合理性(30%)、团队协作(20%)、展示效果(20%)等。

五、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时间管理问题

项目式学习涉及多个环节,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可能会导致项目实施时间不足。解决策略是教师在项目规划阶段,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表,并严格按照进度表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时间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学生差异问题

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导致在项目式学习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者在团队协作中出现分工不均的情况。教师可以在项目开始前,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差异,在分组时尽量做到优势互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为他们提供适合的任务,发挥他们的优势。

(三)资源不足问题

项目式学习可能需要各种资源,如图书资料、实验材料、场地等。如果学校资源有限,可能会影响项目的开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学习。此外,还可以与家长、社区合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获取更多的资源。

结论

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了许多独特新颖的想法和方案。然而,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总之,项目式学习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值得在小学教育中广泛推广和应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项目设计和实施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小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敏.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5,(07):95-95.

[2]郑学宝.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94-95.

[3]何善亮.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生长与培养--基于江苏省昆山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3(43):15-18.

作者简介:刘品良,1995年,女,吉林省榆树市,汉族, 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