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素养,初中化学的作业设计与实施
李红丽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 64245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化学教育目标已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养,传统作业形式往往局限于机械重复训练,难以满足素养导向教学需求。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科学合理作业设计成为连接化学知识与学科素养关键环节,探究立足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探索作业设计与实施新路径,期望能够构建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形成有效机制,为化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转变思路优化设计,促进化学知识向素养转化
化学作业设计需摆脱传统思维桎梏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符合素养导向作业。问题情境创设成为作业设计关键点,教师应当选取生活实例或科学现象作为载体,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金属锈蚀现象,引导分析其化学本质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理论联系。设计需注重层次性与梯度性,基础作业保证知识掌握,提高作业则注重能力培养,拓展作业则关注创新思维,针对同一主题设计不同难度层次任务满足各层次学生需求。作业形式需注重多样化,除传统习题外增加实验探究、资料查询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溶液浓度概念后既能安排计算题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布置探究不同浓度溶液性质变化实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
作业设计应着眼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将知识学习融入素养形成过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方面,作业设计应围绕这些素养点展开。例如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预测不同浓度酸碱溶液混合后 pH 变化,要求设计验证方案并撰写报告,这一过程涵盖变化观念、证据推理等多个素养点培养。作业内容应注重联系实际强调化学知识社会价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如在学习化学肥料相关知识后布置调查当地农业用肥情况,分析过量使用化肥环境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二、整合资源丰富内容,提升化学作业实施效果
化学作业实施环节需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支持系统,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作业内容与形式,借助网络平台、教学软件等工具设计交互性作业,突破传统作业局限。学校实验室资源向学生开放为实验探究类作业提供支持,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易家庭实验,或安排定期开放实验室时间满足学生实验探究需求。社区资源同样能纳入作业资源库如参观化工企业、水处理厂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应用场景形成学科价值认同,班级内部建立学习共同体,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综合性作业培养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从命令者转变为引导者,布置作业前明确目标要求指导方法步骤,确保学生理解任务意义,实施阶段关注学生作业过程适时提供指导与反馈。
以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物质构成》第一节原子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层次分明作业体系,针对原子概念理解先引导学生通过手工制作原子结构模型,运用生活易得材料如彩泥、豆子等表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学习元素周期表知识后布置查阅资料作业,让学生了解元素命名背后故事,撰写一份元素人物传记增强人文色彩。结合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利用分子模拟软件设计虚拟实验,让学生探索不同原子结构特点克服微观粒子观察困难。针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设计小组协作任务,每组负责一个周期元素电子排布规律总结,通过拼图方式构建完整认知体系,教师还应当引入科学史素材,设计辩论作业探讨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程,培养科学思维方式。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重反馈及时调整,构建化学素养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体系是作业设计与实施重要环节,需摒弃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应从知识掌握拓展至能力提升与情感态度层面,全面体现素养导向理念。探究性作业评价不仅关注结论正确性,更应注重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等过程表现,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评价方式需多样化采用等级评定、评语反馈等形式,针对不同作业类型选择适当评价方式,特别是开放性探究作业,采用评语式反馈针对学生思路给予个性化指导,避免简单判断正误。教师需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通过分析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发现普遍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作业难度设置需基于评价数据动态调整,避免过难挫伤积极性或过易缺乏挑
战。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海洋化学资源利用》第一节教学中,应当设计立体多维评价方案促进学生素养形成,针对海水提溴工艺学习布置小组调研任务探索我国海水资源利用现状,采用项目评价量表评估学生表现。该量表包含资料收集广度、数据分析深度等维度,每个维度设定具体表现标准与等级描述,学生完成调研后先进行小组内互评,再由教师给予综合评价。评价过程强调过程性表现如小组内分工协作情况、调研方法科学性等,避免仅关注最终成果质量,结合海水淡化技术学习设计创新实验挑战任务,要求学生设计简易海水净化装置,通过成果展示会形式进行评价。评价环节邀请其他班级学生与科学教师组成评委团,从创新性、可行性等角度进行多维评估,并进行现场问答交流检验学生对原理理解程度,教师在评价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改进方案,形成评价—反思—调整—再评价循环机制。海水资源利用环节涉及环境保护议题,教师应当设计辩论作业探讨开发与保护关系,评价学生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套评价体系学生不仅掌握海洋化学资源利用知识,更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环境保护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评。
结论: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应立足素养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层次性任务,采用多样化形式能有效促进知识向素养转化。整合信息技术、实验室资源及社区资源构建作业支持系统,教师角色从命令者转变为引导者能够提升作业实施效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过程性表现,及时反馈调整形成完整教学闭环。这一路径不仅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学知识体系,更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与探究能力,实现化学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玉圆 . 例谈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 2023.
[2] 肖丹 . 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的化学教育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J]. 新一代 : 理论版 , 2022(22):0169-0171.
[3] 仇庆华 . 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 [J]. 读写算 , 2025(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