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成效分析

作者

乔恒婧

锡林浩特市第五小学026000

引言

五年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关键过渡阶段,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变,所学知识的难度和综合性也显著提升。然而,传统的 “教师讲、学生听” 的课堂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思维被动,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任务为驱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本为载体,系统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路径与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堂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分组:兼顾差异,明确分工

科学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五年级数学课堂中,应遵循 “异质分组、优势互补” 的原则,结合学生的数学成绩、思维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将 4-6 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例如,在学习 “多边形的面积” 一单元时,可将擅长空间想象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既有 “优等生” 引领,也有 “中等生” 参与和 “学困生”跟进。

同时,需为小组内每位成员明确具体分工,如设置 “组长” 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 负责整理思路、“发言人” 负责汇报成果、“监督员” 负责提醒纪律等。通过清晰的角色分配,避免 “少数人主导、多数人旁观” 的现象,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二)任务驱动:紧扣教材,分层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 “任务”,在 “小数乘法” 的教学中,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任务:

基础任务:让小组合作计算课本中的例题(如 3.2×4, ”“ 0.25×3′′ ),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步骤,确保所有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提升任务:让小组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小数乘法的应用题(如 “妈妈买了 2.5 千克苹果,每千克 8.6 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并进行解答和讲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拓展任务:让小组探究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如 “ 0.12×0.3 的积是几位小数”,鼓励学生通过举例、验证,总结规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课堂实践:多模块融入,注重过程

在 “小数除法” 的教学中,可让小组合作探究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的计算方法。例如,在学习 “ 7.65÷0.85 ” 时,教师可引导小组讨论:“除数是小数,我们可以怎样将它转化为整数?转化后被除数需要怎样变化?” 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试算、纠错,自主发现“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0 除外),商不变” 的规律,进而掌握计算方法。这种方式比教师直接讲解更能让学生理解算理,记忆也更深刻。

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中,可让小组合作进行动手操作。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尺子等工具,让学生通过 “剪、拼、量” 等方式,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合作中会发现:“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Σ=Σ 底 × 高”。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公式,更理解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在 “可能性” 的教学中,可让小组合作开展实验。例如,课本中“摸球游戏” 的教学,教师可让小组准备一个盒子,放入不同数量的红球和白球,设计实验方案:“每次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后放回,重复摸 20 次,统计摸出红球和白球的次数,判断哪种颜色的球被摸出的可能性大”。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摸球、记录、统计、分析,最后共同得出结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球数量多,摸出的可能性就大”。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直观感受了概率的本质,提升了数据分析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堂的应用成效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 “综合与实践 —— 掷一掷” 的教学中,小组合作设计掷骰子的游戏,探究 “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原本枯燥的概率知识变成了有趣的探究活动。课后调查显示, 85% 的学生表示 “通过小组合作,觉得数学学习更有意思了”,主动提问、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 “梯形的面积” 教学中,小组讨论 “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时,有的学生提出 “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提出 “可以转化为三角形”,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倾听、补充观点,最终达成共识。在汇报成果时,“发言人” 需要清晰地阐述小组的推导过程,其他成员还需回应同学的提问。长期实践下来,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明显增强,原本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也逐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 “鸡兔同笼” 问题的教学中,课本通过 “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 三种方法求解,小组合作时,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中的方法,还会相互启发,探究其他解法(如 “抬腿法”)。在讨论 “哪种方法更简便” 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优策略,这一过程锻炼了其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解决复杂问题(如 “一块梯形菜地,上底是 15 米,下底是 25 米,高是20 米。如果每平方米收白菜 10 千克,这块菜地一共能收多少千克白菜”)时,小组需要分工计算梯形面积、总产量,共同检查步骤是否正确,有效提升了问题解决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符合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合理分组、分层任务设计和多模块实践,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课后小组探究),为五年级数学课堂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 鲁世林 .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J].数学小灵通 ( 教研版 )( 中旬刊 ), 2025(1):37-38.

[2] 俞盼 . 探究小学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J]. 科研成果与传播 , 2024(5):164-167.

[3] 麦丽克扎提·吾麦尔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C]// 诗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证会论文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