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区级督学助力学校特色发展的策略

作者

刘艳华

蓬莱区实验中学

区级督学作为区域教育治理的“专业观察者”与“实践引导者”,兼具教育政策理解力、办学实践洞察力和资源协调能力,能够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导航者”“赋能者”和“护航者”。基于此,探索区级督学助力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策略,对推动区域教育生态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维度调研,挖掘“特色基因”

督学需突破“听汇报、看材料”的传统督导模式,采用“沉浸式”调研方法——走进课堂观察教学常态,与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座谈,查阅学校发展史资料,实地考察校园文化环境。重点聚焦三个核心问题:学校是否有未被充分挖掘的办学传统(如老校的艺术教育积淀、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资源);师生群体是否存在突出的共性优势(如教师团队的科技教育能力、学生的体育竞技潜力);学校是否能结合区域需求形成差异化价值(如城区学校聚焦“课后服务特色”、郊区学校聚焦“劳动教育特色”)。例如,某区级督学在对一所乡村小学督导时,发现学校周边有丰富的农耕资源,且老教师擅长编写乡土教材,便引导学校将“农耕文化劳动教育”作为特色方向,避免了学校盲目效仿城区学校开展“科技特色”建设的误区。

二、靶向性分析,规避“定位偏差”

针对部分学校将“特色”等同于“单一项目”“短期活动”的问题,督学需以专业视角进行“纠偏”。一方面,帮助学校区分“特色项目”与“特色学校”的差异,明确“特色”需贯穿于课程、教学、管理、文化等多个环节,而非孤立的“点缀”;另一方面,结合区域教育规划,避免学校特色与周边学校同质化。例如,某区域内多所小学计划打造“书香校园”特色,督学通过协调,引导各校分别聚焦“经典诵读”“绘本创作”“亲子阅读”等细分方向,形成“各有侧重、互补共进”的特色生态。

三、搭建“校际联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督学可基于区域内学校的特色优势,推动建立“特色发展联盟”,促进优质资源流动。例如,针对某所学校“艺术特色”师资薄弱的问题,督学协调区域内艺术特色示范校与该校结成“帮扶对子”,通过“教师轮岗交流”“集体备课”“特色课程共享”等方式,帮助薄弱学校快速提升艺术教育水平;同时,引导联盟校开展“特色成果互展”“跨校特色活动”,让每所学校的特色优势都能转化为区域共同财富。

四、链接“政企社”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督学可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职能,为学校对接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对于聚焦“劳动教育特色”的学校,可协调农业农村部门提供农耕实践基地、邀请农技人员进校园;对于聚焦“科技特色”的学校,可联系科技企业捐赠实验设备、开展“工程师进校园”讲座;对于聚焦“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可对接文旅部门、非遗传承人,开发非遗课程、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例如,某区级督学为一所乡镇中学对接当地非遗剪纸传承人,共同开发“剪纸艺术进校园”系列课程,不仅解决了学校特色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让学校成为区域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形成了独特的办学品牌。

五、建立“阶段性目标”督导机制

督学需与学校共同制定特色发展“阶段性目标”,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模糊规划。将特色发展分为“启动期”“深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定具体、可量化的目标,如启动期完成特色课程体系框架搭建,深化期实现特色课程覆盖率 100% ,成熟期形成 2-3项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特色成果。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通过“听、看、查、访”等方式进行专项督导,重点检查目标达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例如,某学校在“科技特色”启动期未能按计划完成校本课程编写,督学通过调研发现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导致,随即协调区域内课程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帮助学校解决问题,确保特色发展按计划推进。

总而言之,区级督学助力学校特色发展,本质上是推动教育督导从“监督检查”向“服务引领”的转型。通过精准诊断明确特色定位、资源赋能破解发展瓶颈、过程护航保障发展质量、评价优化激发内生动力,区级督学能够有效弥补学校在特色发展中的“能力短板”与“资源缺口”,引导学校走出同质化困境,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特”的区域教育生态。未来,区级督学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深入研究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案例,加强跨区域督导经验交流,不断创新督导方式方法,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贴心顾问”与“坚强后盾”,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贡献更大力量。当然,本文所做的分析和研究不够完善和细致,在日后的教育实践中还会继续关注这一问题,继续为之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 左明燕 , 周伟 . 责任区督学队伍建设与新时期区域教育督导实践 [J]. 师资建设 , 2013(8):2.

[2] 张金华 . 强化督学责任区的督导效能 [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 20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