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研究
宋晨扬
莆田市秀屿区机关幼儿园 351100
一、引言
项目化探究课程是幼儿园以幼儿兴趣为导向,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深度学习则是幼儿在学习中实现知识内化、思维发展的过程。当前,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逐步推广,但如何在此过程中有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仍需进一步实践与研究。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少影响幼儿深度学习的问题。从课程设计的源头来看,部分教师在项目主题选择时缺乏科学考量,过度依赖过往教学经验,未能通过观察记录、谈话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点与生活经验。例如,在设计“交通工具”主题时,教师未结合幼儿日常接触共享单车、地铁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生活经验,仍沿用传统的火车、飞机案例,导致幼儿参与探究的主动性明显不足。
在探究过程的实施环节,教师的指导策略存在偏差。当幼儿在操作实验器材或讨论问题时,教师常常因担心进度或结果不如预期,过早介入并直接给出答案。比如在“植物生长”观察活动中,幼儿刚提出“为什么叶子颜色不一样”的疑问,教师便立即解释叶绿素原理,压缩了幼儿通过持续观察、对比、假设验证的自主思考空间,使得探究活动仅停留在表面的感官体验。
课程结构层面,各环节衔接松散的问题突出。教师往往将项目简单拆解为独立的活动模块,缺乏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有效整合与深度延伸。以“社区探秘”项目为例,幼儿前期走访超市、邮局后积累的社会认知,未在后续活动中与数学统计、语言表达等领域建立联系,难以帮助幼儿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评价体系方面,当前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且片面。教师多聚焦于幼儿作品、表演等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忽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合作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成长。例如,在“搭建积木城堡”项目中,教师仅关注城堡的造型美观度,而未关注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如何协商分工、解决结构稳定性问题等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
三、实施策略
针对上述教学问题,结合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的特点,从主题选择、过程引导、环节衔接等方面入手,制定以下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幼儿经验选设探究主题
主题是项目化探究课程的核心,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幼儿探究的深度。选设主题时,需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点。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与幼儿交谈等方式,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如季节变化、身边的动植物、常见的生活场景等。同时,要考虑主题的探究价值,确保其能涵盖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例如,在某幼儿园的日常观察中,教师发现幼儿常常围在窗边观察园所小花园里飞舞的蝴蝶,还会蹲在草丛边用树枝轻轻触碰蚂蚁搬家。教师敏锐捕捉到这一兴趣点,将“幼儿园的小花园”确定为探究主题。该主题与幼儿日常活动紧密相关,幼儿每天在户外活动时都能获得直观感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
在探究过程中,主题的多维度价值逐渐显现:从科学领域来看,幼儿可以通过持续观察记录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过程,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记录植物高度变化,探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艺术领域,幼儿能用画笔描绘小花园的四季色彩,用黏土塑造花朵与昆虫的形态;社会领域中,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搭建微型花园模型,学习分工与协商。此外,教师还可延伸出“城市中的花园”“花园与生态平衡”等子主题,引导幼儿开展社区花园调研、设计环保宣传海报等活动,不断拓展探究边界,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坚实基础与广阔空间。
(二)创设开放环境支持自主探究
开放的探究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实践机会。从物理环境创设来看,教师可依据探究主题的特点,在活动区进行分层、动态的材料投放。以“有趣的影子”探究为例,除了基础的手电筒、各种形状的小物件、白纸外,还可补充不同材质的半透明材料(如彩色玻璃纸、纱巾)、反光材料(锡纸、镜面贴纸),引导幼儿探索材质对光影呈现效果的影响。同时,设置“材料补给站”,鼓励幼儿从家中带来与主题相关的个性化物品,如恐龙模型、树叶标本等,使探究材料更具丰富性和独特性。
在心理环境营造方面,教师要建立“容错式”支持机制,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行动鼓励幼儿表达想法。例如,当幼儿提出“影子会不会被风吹走”这类看似荒诞的猜想时,教师可以回应:“这个想法真特别!我们一起试试看,怎样才能‘抓住’影子?”通过这种方式,将幼儿的奇思妙想转化为探究动力。此外,还可采用“小组自由组队”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通过观点碰撞激发创新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问题墙”记录幼儿的疑问,将“为什么影子会变大变小”“怎么让影子消失”等问题可视化呈现,引导幼儿用图画、符号进行初步记录。同时,引入“探究日志”,鼓励幼儿每天用简单的图文记录自己的发现与困惑,帮助他们逐步建立科学探究的逻辑思维,从对现象的表面观察,逐步深入到对背后原理的主动探索。
(三)通过有效提问引导思维进阶
提问是推动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提问能引导幼儿从表面探究走向深度思考。教师的提问应避免简单的“是与否”式问题,多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在探究初期,可通过“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等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针对幼儿的发现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能试试用其他方法吗”等问题,引导幼儿分析原因、尝试多种解决方式;在探究后期,以“你学到了什么”“如果再做一次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帮助幼儿梳理经验、进行反思。例如,在探究“水的变化”时,幼儿发现冰融化成水,教师可提问“冰为什么会变成水”“除了温度,还有什么可能影响冰融化的速度”,引导幼儿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
四、结语
促进幼儿在项目化探究课程中实现深度学习,是一个系统且需持续优化的过程。从主题选设到环境创设,从提问引导到环节衔接,再到多元评价,每一环都需教师以幼儿为中心,精准把握教学节奏。唯有如此,才能让项目化探究课程真正成为幼儿深度学习的载体,助力幼儿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云娟. 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的实践路径[J]. 学前教育研究,2024(3):45-49.
[2] 王丽 . 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探讨 [J]. 幼儿教育,2024(2):32-35.
[3] 张明 . 幼儿园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创设研究 [J]. 学前教育,2024(1):18-21.
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 年度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的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建构与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PTJYKT2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