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
杨慧芳
山西省繁峙县砂河第二小学 034302
一、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要素,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任务,更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方向,但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契合的问题,亟需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教学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多依赖教材中的固定例题与图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与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不利于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其二,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理论讲解与公式记忆,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究与动手体验的机会,导致直观想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发展。其三,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足,教师常直接给出解题思路与方法,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与逻辑推理的空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受限。其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多以书面测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及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步,也难以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与改进作用。
三、实施策略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针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需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
(一)立足生活实际选取教学素材,搭建素养培养基础
教学素材是开展“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要依托,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为核心素养培养搭建基础。教师在教学前,需深入调研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兴趣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图形与几何”相关素材。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可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二)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素养培养动力
趣味教学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动力。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故事型、游戏型、问题型等多种类型的趣味教学情境。在故事型情境创设中,可将教学内容融入生动的童话故事中,如在教学图形的分类时,编写“图形王国寻宝”的故事,让学生扮演小探险家,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需要将途中遇到的各种图形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才能获得寻宝线索。在游戏型情境创设中,可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数学游戏,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开展“图形拼图大赛”游戏,给学生提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卡片,让学生小组合作,拼出指定的图案或自己喜欢的造型,并说一说拼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图形,以及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在问题型情境创设中,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置疑问,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提出“学校要给新购买的长方体书柜刷油漆,需要计算刷油漆的面积,应该怎么算呢?”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趣味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索“图形与几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数学建模素养。
(三)组织多样实践操作活动,强化素养培养过程
实践操作是“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要环节,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直观感受几何图形的特征与性质,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剪、拼、折、量、画等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观察拼成的角是什么角,进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的结论;同时,还可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将三个角度相加,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在教学图形的对称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图形的纸张,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通过对折的方式,观察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并让学生动手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四)注重分层思维引导,深化素养培养内涵
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差异,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注重分层思维引导,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化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在教学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先引导他们通过数方格的方式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再过渡到利用公式计算;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掌握公式计算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思考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不同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尝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提出“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呢?”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转化的方法;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进一步提出“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发生变化,面积会怎样变化?”“除了剪拼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能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等问题,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
(五)优化多元教学评价,保障素养培养效果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保障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应优化评价方式,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公式的运用、问题的解决能力等,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如数学抽象能力(能否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直观想象能力(能否通过图形想象空间关系)、逻辑推理能力(能否清晰阐述解题思路与推理过程)等。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探索与创新,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与教学实际,完善教学策略,让“图形与几何”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敏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路径探索[J]. 基础教育论坛,2024(1):25-29.
[2] 林志强 .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45-48.
[3] 郑晓燕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J]. 小学教学参考,2024(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