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运用
刘红涛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050093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过程养成并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必备品格,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1]。其中每个素养都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把握应试技巧、培育核心价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为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的公民提供重要保障。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史料实证理解能力不足
高中历史的教学缺乏对史料进行实证性研究的经验、技巧,缺乏对史料的深入剖析 [2]。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史料,但是因为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基础知识不足,难以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部分学生不能把史事和史料有效结合,或过度依赖单一史料,导致历史解释的失误。虽然部分学生能正确领悟史料反映的内涵,但是不能正确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逻辑推理能力欠缺。
(二)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单一
高中历史主要是归纳总结出历史发生的时间、地点、史事等相关内容,并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重点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信息量比较庞大和复杂 [3]。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例如:运用对大事年表记忆法去认识历史事件,但是缺乏有效的路径与方法,不能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造成学生历史成绩不佳,学习效果不乐观。
(三)唯物辩证思维不全面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存在重学业的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尤其对于学生在思辨能力、对历史问题研究的深度挖掘不够,导致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思辨思维,从而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一)重视史料研读,强化学生实证能力
鉴于教学中史料应用的不足,高中历史教师应更新理念,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探究为主,强化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和历史解释能力、史料收集能力。
例如: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英雄》片段,展示战国末年七雄争霸的恢宏场景,让学生能通过影视作品的视角,观察秦统一战争的背景,同时应注意影视作品有夸张、虚构的成分,要与历史史实加以甄别。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历史资料的来源,例如档案、考古发现等来评价史料的真实性。一方面,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点”、“史料阅读”和“历史纵横”等进行课程拓展。如阅读《史记》的部分内容,收集语文课本中有关秦朝的文章等,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让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深度阅读,增强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能力。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培育学生的实证精神,激励他们基于对历史的全面辩证理解,注重研读历史资料,从中探寻历史真相,使得结论具有逻辑性和理性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方法论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全面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指出要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系统和整体的研究,这就要求具备贯通古今的能力,是历史研究的必备素养。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唯物史观,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将历史知识点建立有效联系,引导学生使用唯物史观来理解历史,从而建立科学的历史认知。
比如: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 上 )》第二单元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插入电影片段,介绍隋唐盛世的全貌。可以放映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以这部动画电影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盛唐气象,同时也感悟安史之乱的乱世悲歌,同时,师生互动,来上一段唐诗诵读比赛,使课堂掀起高潮。同时要提醒学生,电影里面有很多改编夸张的部分,要去伪存真。比如对扬州市井的夸张描述,李白、高适交集很少但影片过度强调二人友情线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史料来辨析。或者用多媒体呈现唐代墓室壁画《礼宾图》,通过对外国使者穿着、礼品等画面的凸显,来呈现隋唐时期中外民族交往频繁、开放包容的局面。或者通过对《唐三彩载乐骆驼俑》的解读,展示胡商、乐舞队伍等角色,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这样也使学生感受到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造就了盛唐的繁荣。同时,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唐由盛转衰的历程。
(三)创设问题链条,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基于新课标要求,为了培养历史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要转变思想,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如何去理解历史史事,提高思辨能力,进而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学习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问题链,带领学生在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史实的基础上,探究近代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探索,从而不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以《两次鸦片战争》导入环节为例,以虎门销烟浮雕导入,从其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显著位置引发学生的关注;同时设置问题“为什么‘虎门销烟’浮雕会处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显著位置,概况如何,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19 世纪晚清面临怎样的世界环境?”学生带着问题和困惑进入《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在分析中外对比,反思晚清相对落后,被动挨打,被动打开国门的角度,从世界视野看待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思索晚清时期清政府跪着外交,丧权辱国,而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增强实力、和平崛起,学生思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对问题链探究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利于培养历史思维,强化历史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对于史料实证理解能力不足、历史学习方法单一、唯物辩证思维不全面等问题影响了其长远发展。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重视史料研读,强化学生实证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创设问题链条,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等举措,提高教学质量,为高中历史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林素媛 .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22):78-80.
[2] 王东旺 . 指向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12):123-125.
[3] 范涛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2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