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作者

林峰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第二中学 355200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从智能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尝试,教育形态正从传统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模式转型。初中历史教学也需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的创新与突破。信息技术涵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与多样途径。通过数字化历史档案库,教师能够即时调取高清历史图片、珍贵影像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参与跨区域的历史探究活动。

初中阶段是学生构建历史认知、培养历史思维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具象化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材和板书为主的枯燥现状。例如,运用 3D 建模技术还原的圆明园全景,能让学生直观感受这座“万园之园”的建筑美学与历史沧桑;借助动画演示,商鞅变法、赤壁之战等复杂历史事件可以拆解为清晰的时间轴和动态流程图,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二、实施策略

(一)创设历史情境,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仿若置身历史现场。以《中国同盟会》一课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图片、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如孙中山在海外宣传革命的场景等,为学生呈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与革命形势。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不仅展现了孙中山先生坚毅的面容与慷慨激昂的演说姿态,还能通过背景中悬挂的革命标语、台下群情振奋的听众,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清末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

通过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介绍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成立的视频,配合动态的时间轴与地图标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革命团体纷纷涌现,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视频中,运用 3D 建模技术还原兴中会成立时香港辅仁文社的聚会场景,成员们围坐桌前热烈讨论起义计划,烛火摇曳间,文件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字迹清晰可见;而华兴会在长沙明德学堂秘密集会的画面,通过老照片修复与场景重构技术,重现了黄兴等人激昂陈词的瞬间,生动展现各革命团体在不同地域的蓬勃发展态势。

在讲解同盟会纲领时,教师利用动画形式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内容进行拆解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动画先以水墨风格呈现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百姓困苦的画面,再用动态箭头指向“驱除鞑虏”,同时配合旁白解释民族主义的历史诉求;随着画面切换,金色光芒笼罩的现代化城市模型浮现,对应“创立民国”,深入浅出地阐释民主共和理念;最后,通过土地分配的动态图表,直观展现“平均地权”对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历史情境创设,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深入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

(二)运用信息资源,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善于筛选整合,丰富教学内容。在教授《五四运动》时,除了课本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五四运动时期的报纸文章、学生的请愿书等一手资料,让学生从原始材料中感受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学生的诉求以及运动的发展过程。教师还可选取一些权威历史纪录片片段,如对五四运动亲历者的采访,展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同时,利用在线历史数据库,为学生提供关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数据图表,直观呈现工人阶级壮大这一阶级基础。通过多渠道信息资源的运用,使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深入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三)组织互动交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

信息技术平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在《北伐战争》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创建讨论小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互动。如“北伐战争能够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们在小组内结合课本知识与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国共合作是根本原因,有的强调作战方针正确的重要性,还有的指出工农群众支持的关键作用。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适时给予指导与点评。之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在线直播中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同学可进行提问与补充。通过这样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北伐战争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从他人观点中获取新的认知,提升历史学习的效果。

(四)开展项目学习,融合信息技术应用

以“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相关内容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并融合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方面,如有的小组研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利用信息技术制作项目介绍的 PPT,通过图片、数据展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成果;有的小组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过程的资料收集,运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微视频,讲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利用绘图软件绘制“一五”计划工业布局图等。项目完成后,各小组进行展示汇报,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与建议。这种项目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成就与政治制度的确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通过创设情境、运用资源、组织互动和开展项目学习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应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助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汲取知识养分,培养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让历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晓峰。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创新论坛,2024(3):35-42.

[2] 苏悦。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 教学研究,2024(5):45-51.

[3]陈宇轩。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前沿,2024(7):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