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策略
肖三石
安徽省安庆市田家炳中学(十中) 246003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维度,强调其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探索贴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策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需遵循“积累—体验—运用—感悟”的逻辑路径,结合经典课文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语言能力。
(一)基于任务群的语言积累
教师应依托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设计贯穿单元教学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积累语言素材,构建个性化的语言知识体系。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为例,可将“编写《故都的秋》专属语言手册”作为单元核心任务,拆解为三个递进的子任务。在初读《故都的秋》时,布置“字词溯源”子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探寻“秋”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形演变,分析“秋”字在“秋蝉”“秋雨”“秋果”等语境中的含义差异;同时梳理文中“落蕊”“疏落”“颓废”“萧索”等具有“清、静、悲凉”基调的词语,标注其词性、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情境教学中的语言体验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语境,教师需创设贴近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言的内涵、情感与表达技巧,实现从“理解语言”到“体验语言”的转变。在教学老舍的《茶馆》时,可围绕“百年裕泰茶馆文化复原计划”创设情境:假设当地文旅部门计划复原《茶馆》第一幕场景,邀请学生以“文化顾问”的身份参与策划,需完成“人物语言分析报告”与“场景演绎脚本设计”两项任务。在“人物语言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聚焦第一幕中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等核心人物的对话,如王利发“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的恭敬语、常四爷“大清国要完!”的愤激语、松二爷“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的闲适语,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语言背后的人物性格与社会心态,并撰写分析报告,明确不同人物语言的风格特点与潜台词含义。
(三)读写结合的语言运用
读写结合是实现语言“输入”向“输出”转化的关键环节,教师需以课文为依托,设计“读中悟法、写中用法”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仿与创新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曹禺的《雷雨》时,可构建“剧本研读—技法提炼—创意写作—评价修改”的读写闭环。在“剧本研读”阶段,引导学生聚焦剧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艺术”,如周朴园“你是谁?”“哦,你,你,你是——”的迟疑语,鲁侍萍“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的矛盾语,分析这些语言如何暗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展现内心冲突,总结“潜台词运用三法”:通过语气停顿暗示心理变化、通过重复语句强化情感矛盾、通过简洁问答隐藏深层意图。在“创意写作”阶段,布置“《雷雨》番外篇”写作任务:让学生选择剧中一个未充分展开的情节,如“鲁大海被开除后与母亲的对话”“周冲得知真相后的内心独白”,运用提炼的“潜台词技法”进行剧本创作,要求字数不少于800 字,且人物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
(四)经典赏析的语言感悟
经典课文的语言具有典范性与艺术性,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赏析语言的细节之美、情感之美与思想之美,让学生在感悟中内化语言精髓,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能力。在教学铁凝的《哦,香雪》时,可围绕“细腻语言中的心灵世界”设计赏析活动。首先,聚焦文中“景物语言与心理的关联”,引导学生分析“群山被月光笼罩,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等语句,体会作者如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将自然景物与香雪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家乡的眷恋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总结“景物烘托心理”的写作技巧:选择与心理情感契合的景物意象、运用精准的修辞展现景物特质、通过景物变化暗示心理变化。其次,聚焦“细节语言中的人物成长”,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香雪“换铅笔盒”的细节语言,如“她把六毛钱郑重地放在女学生手里,女学生接过去,把铅笔盒递给她。香雪的手哆嗦着,但她没哭,她知道那是珍贵的铅笔盒”,分析“郑重地放”“手哆嗦着”“没哭”等细节如何展现香雪从“胆怯”到“勇敢”的成长,体会“以小见大”的语言艺术——通过细微的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成长。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并非单一的技巧训练,而是一个“积累中夯实基础、体验中感知魅力、运用中提升能力、感悟中内化精髓”的系统过程。教师需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以经典课文为载体,打破“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误区,设计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语言的温度与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让学生不仅能“读懂文字”,更能“用好语言”,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高中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12):25-29.
[2] 王丽丽。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36):56-59.
[3] 张宇。读写结合提升高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5(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