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活动的构建探究

作者

杨迪

重庆黔江区石家初级中学校

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需要关注到农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使生物课堂活动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对初中生认知习惯的有效激发,帮助学生建立起正向的学科认识。课堂活动的乡土化建设作为当前新课标关注的重要方向,需要以学生实际体验作为导向。在课堂活动的构建中实现活动内容的乡土化,使学生能够透过生活元素当中看到其背后的生物原理,也能够从生物实验当中看到其对现实生物的价值意义。

一、立足农村学情,设定活动目标

新课标视野下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塑造学生的思考和乐趣,促进其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业水平,这也是活动目标设计的出发点。在初中生物课堂活动目标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活动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启发性,能够主动去适配农村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开花和结果”一课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农村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差异性入手,为学生构建适合的活动目标,使学生能够有效的通过活动参与进行自我提升。教师针对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知识性的活动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传粉的方式、受精的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基本概念。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技能性的活动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解剖花的结构,观察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植物栽培实验。此外,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定特殊目标,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二、发掘乡土元素,布置活动内容

农村学生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学生有所不同,其对一些与农村生活相关的生物知识更加熟悉,加之农村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教师布置课堂活动内容的重要抓手。围绕新课标的教学指引,教师需要充分发掘农村地区的乡土元素,深度结合农村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实现课堂活动从课本到实践的有效链接。在活动内容的布置上,教师也需要为学生自主发挥留出空间,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学习主体。

例如,在“鸟和哺乳动物”一课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组织学生针对自身的田野观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活动。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享一些农村地区常见的动物。学生则可以分享自己在田间地头、树林观察鸟类的飞行、觅食和筑巢等行为,观察到的家禽和家畜的生活习性。教师则围绕学生的分享的信息,用生物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比如,组织学生进行鸟类的分类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鸟类的外形特征、羽毛颜色和飞行方式等,对麻雀、布谷鸟、鸽子等不同种类的鸟类进行分类。

三、关注过程评价,提升活动效能

在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开展,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成长,从而更有动力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在新课标视角下,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对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教师通过动态的评价互动,及时调整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使之更加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课堂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农村常见生态系统的分析活动,结合活动进程开展过程中性评价。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明农田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析它们的种类、数量和相互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则可以在分析过程中对某些生物的分类或功能出现疑问,教师也可以立即进行解释和示范,纠正错误的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导。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活动,然后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活动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从而农村实际出发,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课堂活动。农村地区方法的生物资源可以为课堂活动构建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促进学生初中生物学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蔺彤.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学学习内驱力提升的实践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23.

[2] 童桢. 乡村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课堂观察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