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大坝结构安全稳定性研究
宋诗雨
210711199308174021
一、水库大坝安全稳定性监测
在水利水电工程研究中,大坝安全稳定监测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运行状态数据。水准仪、位移计、渗压计等传统监测设备,持续记录位移、渗流、应力应变等物理量,为大坝安全分析提供核心依据。其中,水准仪以毫米级精度追踪大坝垂直位移变化,位移计实时监测坝体水平位移,渗压计通过孔隙水压力测量反映坝体渗流情况。这些监测设备合理分布于坝肩、坝基及坝体内部等关键部位,共同构建起大坝安全的基础监测体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研究实践里,大坝安全稳定监测得借助水准仪、位移计、渗压计等各类技术设备,全方位采集运行数据。水准仪可精准到毫米级,时刻追踪大坝垂直方向的位移变化;位移计则负责实时监测坝体水平位移;渗压计通过孔隙水压力测量,反映坝体渗流状况。这些监测设备分别布置在坝肩、坝基和坝体内部等要害之处,记录的位移、渗流、应力应变等物理量,为大坝安全分析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共同搭建起大坝安全的基础监测网络。
二、大坝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大坝结构的稳定性并非单一因素主导,而是地质、环境等多重条件耦合作用的结果。从工程根基来看,坝基地质状况犹如大厦地基,岩性、岩体完整性与抗剪强度等参数,直接左右着大坝承载性能。举个例子,一旦出现软弱夹层,就像埋下 “隐形地雷”,不仅破坏坝基应力分布的均匀性,还可能成为坝体失稳滑动的导火索。在外部威胁中,地震作用不容忽视,其产生的惯性力会突然打破坝体原有应力平衡,剧烈的振动效应极易诱发安全隐患。尤其是抗震设计存在不足的坝体,裂缝扩展、坝坡滑移等险情发生概率会显著提升,威胁大坝安全运行 。
水库水位波动与大坝稳定性间存在复杂关联。当水位持续抬升,水压力呈非线性增长,渗流场随之重塑,孔隙水压力急剧攀升,致使坝体有效应力锐减,抗滑安全系数大幅降低;而水位急剧下降时,坝体上下游水头差衍生的渗透力,极有可能成为坝坡失稳的导火索。大坝自身材料特性亦不可忽视,混凝土坝的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直接左右应力传递路径与分布形态;土石坝的土料级配、压实度等指标,则关乎抗渗、抗剪性能的优劣。值得警惕的是,施工环节的质量隐患,诸如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实、土石坝分层填筑厚度偏差等,易在坝体内部形成薄弱区,日积月累,最终威胁大坝整体安全。
在大坝稳定性研究进程中,各影响要素彼此关联,共同构筑起错综复杂的作用体系。以地质条件为例,它如同根基,深刻影响着大坝基础的承载能力。基础承载稍有不同,坝体应力分布便会产生变化,致使材料力学性能出现差异。而当大坝遭遇地震,且水位大幅波动时,情况将更为复杂。坝体不仅要抵御地震的动力冲击,还面临着渗流破坏风险上升的威胁。这些因素相互制约、层层作用,给大坝稳定性分析增添诸多变数。因此,若要准确评估大坝状态,必须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协同作用,深入剖析其内在关联,才能准确把握大坝的真实稳定状况。
三、大坝结构失稳模式及灾害风险评估
大坝结构失稳模式复杂多样,其中坝基滑动失稳在实际工程中较为突出。当坝基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难以抗衡坝体自重与水压力形成的合力时,坝体便可能沿着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滑移。土石坝常面临坝坡失稳问题,坝坡坡比设计欠妥、土体抗剪性能因含水率变化而下降,或是渗流产生的动水压力作用,都可能打破坝坡土体的受力平衡,引发滑坡险情。此外,坝体裂缝扩展也是威胁大坝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温度梯度变化产生的热应力、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以及材料随时间推移出现的老化现象,均有可能诱发坝体裂缝。一旦裂缝形成,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修补与监测措施,其长度、宽度和深度会在后续运行过程中持续发展,最终甚至可能导致溃坝事故的发生。
灾害风险评估是大坝安全管理里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主要围绕失稳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展开权衡。计算失稳概率时,不能简单行事,得翻查以往事故的详细档案,逐帧分析当下实时监测数据,再结合地质勘探得出的岩层、土壤等情况,运用数值仿真模拟,从不同侧面估算各类失稳状况出现的概率。评估灾害后果时,通常把目光锁定在大坝溃决后洪水泛滥区域、受影响人群数量,以及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这些关键指标上,通过精确计算,确定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常用风险矩阵这类工具,将失稳概率与后果严重程度分别划分成不同等级,交叉组合分析,从而判定大坝风险等级,这也为后续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结语
水库大坝结构安全稳定研究涵盖监测诊断、影响因素剖析、失稳模式探究、风险评价及加固运维等关键环节。技术演进上,从依赖传统监测手段,逐步向多源监测技术集成过渡;理论研究方面,由单一因素分析转向多因素耦合机制挖掘;风险评估维度,从简单估算升级为考虑不确定性的科学评估;管理措施也从常规加固,迈向智能化运维新阶段。尽管研究持续突破,但受大坝工程特性制约,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像复杂地质环境下的稳定性精准分析,多因素耦合效应难以精确量化,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可靠性也有待提升。后续研究需深耕基础理论,加速监测技术革新,强化多学科交叉协同,持续完善大坝安全管理架构,从而为水库大坝长效安全运行筑牢技术根基。
参考文献:
[1] 郝洁 , 陈哲 , 潘文明 , 等 . 小型水库土石坝安全评价报告格式及内容 [J]. 红水河 ,2024,43(06):1-4.
[2] 裴震 . 河角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分析 [J]. 内蒙古水利 ,2024,(08):7-8.
[3] 宋有东 . 水利工程中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5,(04):55-57.
[4] 覃承彬 . 某水库大坝安全综合分析评价 [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4,53(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