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运动游戏中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经验与实践研究
王蕾
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复游城幼儿园 215411
一、引言
幼儿阶段是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平衡能力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对幼儿当前的运动表现及未来的身体协调性、空间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教育部发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应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平衡能力,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幼儿教育中,平衡能力训练存在目标模糊、材料单一、指导策略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本文基于动作发展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系统探讨幼儿运动游戏中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经验,并通过实践案例验证其有效性。
二、理论框架与关键经验维度
(一)动作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平衡能力
动作发展理论认为,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遵循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例如,3—4 岁幼儿能沿地面直线行走,但在快跑急停时容易摔倒;4—5 岁幼儿能在平衡木上平稳行走,但钻爬动作的协调性仍有待提高;5—6 岁幼儿则能完成单腿站立、燕式平衡等高难度动作。这一规律为分阶段设计平衡游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情境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平衡学习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幼儿在真实的运动游戏情境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衡能力。与在室内平坦地面上的练习相比,在户外自然环境或模拟的真实场景中进行的平衡游戏,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挑战欲望。例如,在“过独木桥”游戏中,幼儿需要面对摇晃的桥面、变化的坡度等真实挑战,通过不断调整身体姿态和步伐来保持平衡,这一过程比单纯的重复练习更具教育价值。
(三)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经验维度
基于理论梳理与实践观察,本研究提出平衡能力发展的四大核心经验:
1. 身体控制与调节能力:幼儿能够自主调整身体姿态、肌肉力量和重心分布,以维持身体平衡。例如,在单脚站立游戏中,幼儿需要伸展手臂、微微弯曲膝盖,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保持身体的稳定。
2. 空间感知与方位判断能力:幼儿能够准确感知自身与周围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方向和距离。例如,在“跳房子”游戏中,幼儿需要根据格子的位置和间距,调整起跳的时机和力度,以确保准确落在目标格子内。
3. 心理适应与抗挫能力:幼儿在面对平衡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恐惧和挫折,坚持完成任务。例如,在尝试高空平衡游戏时,部分幼儿可能会因为害怕而犹豫不决,但通过教师的鼓励和自我调整,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成功完成挑战。
4. 社会交往与协作能力:幼儿在平衡游戏中需要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两人三足”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协商步伐的节奏和力度,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前进,这一过程培养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践案例分析——“小勇士过河”平衡游戏
(一)游戏设计与实施
某幼儿园开展了“小勇士过河”平衡游戏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游戏设计如下:
1. 游戏目标:幼儿需在模拟的“河流”场景中,通过踩踏“石头”(木板)过河,同时避开“水流”(绳子),保持身体平衡。
2. 材料准备:教师用绳子和木板搭建了一条“河流”,设置不同宽度和高度的“石头”,增加游戏的挑战性。
3. 游戏过程:
基础阶段:幼儿先在平坦地面上练习单脚站立和跳跃,熟悉身体控制的感觉。
进阶阶段:幼儿尝试在“石头”上跳跃过河,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调整“石头”的间距和高度。
挑战阶段:增加“水流”障碍,幼儿需在跳跃过程中避开绳子,保持身体平衡。
(二)关键经验体现与分析
1. 身体控制与调节能力:在跳跃过程中,幼儿需要根据“石头”的位置和间距,调整起跳的力度和方向,同时保持身体的稳定。例如,部分幼儿在跳跃时能够微微弯曲膝盖,伸展手臂,以维持身体平衡。
2. 空间感知与方位判断能力:幼儿需要准确判断“石头”的位置和自身的空间位置,选择合适的起跳点和落脚点。例如,在面对较窄的“石头”时,幼儿能够调整步伐,确保准确落在“石头”上。
3. 心理适应与抗挫能力: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部分幼儿一开始表现出害怕和犹豫,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同伴的示范下,逐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尝试并成功完成挑战。
4. 社会交往与协作能力: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例如,部分幼儿会主动帮助能力较弱的同伴,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实践成效
通过“小勇士过河”平衡游戏实践,幼儿的平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
1. 身体控制能力增强:幼儿能够更自如地调整身体姿态,完成单脚站立、跳跃等动作。
2. 空间感知能力提高:幼儿对空间位置的判断更加准确,能够选择合适的路径完成任务。
3. 心理适应能力提升:幼儿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更强的勇气和坚持性,能够克服恐惧和挫折。
4. 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与同伴沟通、协作,增强了团队意识。
四、教育实践策略总结
(一)创设动态挑战情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如“小勇士过河”游戏,为幼儿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平衡任务,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动态挑战情境能够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理解平衡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二)投放层次化材料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投放不同难度级别的游戏材料,如不同宽度和高度的“石头”,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层次化材料能够让幼儿在适合自己的挑战中逐步提升平衡能力。
(三)实施支持性教师指导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幼儿勇敢尝试,帮助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 冯晓霞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3 年 3 月。
[2] 张明红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8 月。
[3]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