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项目推动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魏维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引言: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产业领域的背景下,现代产业对现场工程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现场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交叉学科的前沿知识,以此解决技术问题。在此背景下,传统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暴露。科研项目作为一种整合前沿知识、实践机会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资源,以此为基础培养现场工程师意义重大。
一、相关理论
(一)现场工程师
现场工程师是现代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同时满足日益变化的工作需求,现场工程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场工程师履行职责,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科研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人才培养中科研项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研项目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驱动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学生通常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索解决方案。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会被充分激发,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从而使其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此外,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便与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2)推动知识融合。科研项目是突破学科限制,推动知识融合的重要媒介。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工程领域问题的难度持续提高,通常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单一学科知识已经难以解决问题。而科研项目则具备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他们打破学科束缚,融合和创新知识[1]。
二、基于科研项目的现场工程师培养策略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1. 以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以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属于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有效措施,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促进课程内容与科研实践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需求贴近的教育。
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以科研项目需求为切入点,梳理现有课程内容,并予以优化。比如,机械工程专业可以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项目相互结合,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课程,促使学生对前沿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式进行掌握。同时,还要丰富机械课程的内容,通过虚拟样机设计与分析内容的引用,帮助学生理清现代制造工艺的发展脉络。
在基于科研项目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开发实践与项目课程尤为关键,需要围绕科研项目设计实践课程。在科研项目实践阶段,学生会参与项目的全流程,包括选题、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成果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科研流程和方法产生深入感悟,其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也会随之增强。
开发项目课程亦属于现场工程师培育的重要举措,项目课程应将实际科研项目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拆解,将其转化为若干个小项目,便于掌握知识技能。以软件开发专业为例,可以依托企业实际软件项目完成项目课程开发,学生在项目中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软件设计师、测试员、程序员等,并通过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开展项目课程的过程中,应保证项目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使学生能够通过项目提升各项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现场工程师培养而言意义重大。建议高校采取项目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
(1)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属于一种将项目作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以科研项目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的项目任务,并引导学生自主组队,制定项目计划,开展研究。
(2)探究式学习。此项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探索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制造课程教学中,教师依托科研项目中实际问题构建教学情境,提出如何提高产品性能这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开展实验和分析数据,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在探究阶段,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讨论问题,分享理解。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而言大有裨益。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高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议高校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路径和内容,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导。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和生产运营,以此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在企业实践阶段,应亲身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工艺优化、技术问题解决等工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下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最终实现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能力的目标[2]。
除培养教师外,高校还应引入企业导师。相较于普通教师,企业导师通常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为学生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并且在理论知识方面,企业导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新技术,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开阔学生眼界。
(三)构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激励机制
高校应构建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在学分上,高校应完善科研项目学分认定体系,通过文件规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获得学分,并制定配套的认定标准。针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且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应给予其课程学分减免或额外提供学分的奖励。在奖金设置上,学校可以针对科研项目设立单独奖金,在科研项目中表现优异者可以获得。在评定时,应全面考虑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比如,参与率、贡献度和成果,保证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和公开。
为提高学生科研积极性,并通过科研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应与企业达成合作,构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对于科研项目中应用价值较高的成果,学校应协助学生对接企业,使成果转化为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基于科研项目推动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为研究内容,研究发现科研项目对现场工程师培养而言至关重要,故建议高校针对传统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依托科研项目探索行之有效的工程师培养路径,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邹其君 . 科教融汇视域下跨境电商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 [J]. 中国市场 ,2025,(18):183-186.
[2] 秦苗苗, 董伟, 朱秋红, 等. 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以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16):69-72.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5 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基于科研项目推动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机制研究—以智能制造博士工作室为例 编号:2025SZX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