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谈未来高校学生群体的不稳定风险应对
刘明阳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市 30013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排在首位。2024 年 5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9 月 25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以中央文件形式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的系统部署。11 月 1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中对什么是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了详细论述。2025 年 1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4月 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开发布,为具体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指明路径和方法。以上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部署,无不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高度关注与深度关切。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落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的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能否就业成才、能否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广大青年学子的切身利益,事关千家万户及民生的冷暖,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一旦青年学子就业不利,不只影响其个人前途和家庭,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因就业问题可能造成青年群体不稳定的风险点
1. 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2025 年 3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在全国两会上表示,2025 年高校毕业生 1222 万人,较 2024年增长 43 万人 [1]。据预测,高校毕业生人数未来将持续增长,至 2038 年达到顶峰后才会减少。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十五五”乃至“十六五”时期都处于竞争压力攀升的阶段。另外,“严入宽出”是中国传统大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虽然“宽出”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多元与弹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毕业生人数,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而企事业单位岗位的创制需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很难一时提供如此数量的岗位,快速“消化”毕业生。实际上,当年待就业学生还会叠加往届未就业学生,当年的求职群体只会比当年毕业生规模更大,毕业生就业压力每年都会只增不减,如新闻媒体时常报道知名大学硕博士毕业生竞争录用销售岗位。用人单位面对人才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时,为显公平择优只得量化求职者条件,这为学历内卷创造了“条件”。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或“读书无用论”等论调,皆会因未就业学生的增多而悄然形成,甚至在校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不安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不信任,也会因就业前景的不明而孕育。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可能因群体事件或极端事件的发生被引燃。压力的非理智积聚释放将带来极大的社会不安,甚至会被不法之徒操纵利用。
2. 高校对就业数据弄虚作假或引发学生的对抗情绪。高校对就业数据弄虚作假是高校就业工作不规范的最集中表现,常见方式包括“将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或“将实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虚假,不仅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信誉,也严重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与社会公平。高校选择如此行为,概因考核压力、高校间竞争或就业数据监管缺失所致。当下,即便使用“毕业去向实率” 替代“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依然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高校招生、评估及资助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利益驱使下,个别高校为美化数据,不惜用“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粉饰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对就业数据“注水”“作假”。2023 年有媒体报道,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学校对外宣称“ 90% 的就业率”,但实际只有 20% 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有学生表示,辅导员甚至会通过微信群直接告诉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在填表时写‘灵活就业’”“碰到调查就说在做自媒体”。专业就业的纸面繁荣或虚假繁荣,一方面会使专业教师、高校本身乃至就业市场对就业形势产生误判,但纸终包不住火,学生就业问题迟早会暴露,2025 年 3 月,华东地区某 985 高校教师在网上发帖求助,表示外国语学院 100余名毕业生,目前只有 9 人签约,就业率仅为 7% ;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情况直接关系高校的社会形象,假装学生找到工作的“纸面就业”,在严重损害高校公信力的同时,所有形式的“虚假就业”也都是在违背学生意志,是将学生利益与高校利益对立,这很可能引发学生、家长及公众对高校教育管理目的的质疑,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产生不信任及对抗情绪。
3. 教育错配造成的“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冲突。教育活动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二者分别指向教育过程的持续积累与教育效果的延迟显现。滞后性是教育效果通常不会在教育行为结束后立刻显现,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阅历的积累才能体现。另外,教育作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教育体系更新和改进上也常慢于社会变革。教育错配是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与其胜任工作所需教育程度不相匹配的结构性问题 , 导致教育回报率较低 , 使得人力资本得不到有效配置。从教育活动的特征看,教育错配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当前,行业与市场快速变化,当下市场紧缺与急需一定不是由当届毕业生去完全填补的,而面对 4 年本科学习或多年研究生学习后的未来市场,在当下也不会有人敢承诺届时的市场紧缺和急需会与现在相同。据统计,2024 年至 2025 年,有 72 所高校撤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67 所高校撤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甚至 32所高校撤销网络工程专业。按照现行教育管理规定,高校撤销专业需要停止该专业招生 5 年,也就是专业停招、调整至少从 5 年前就需要开始布局。此外,在网络空间与新闻媒体报道中,某岗位招聘需求激增或某行业未来存在以万计的人才缺口等信息也不时出现,如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算法工程师岗位招聘量同比激增 46.8% ;有行业报告指出,到2030 年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达 400 万等。在校生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与人才缺口并存的矛盾信息,特别是在读专业被撤销、求职竞争力下降或新设紧缺专业就业高薪资福利等内容,或会随着毕业临近去向未落实越感焦虑彷徨,极易产生消极心理和不良行为后果。
二、有效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
在 2025 年 4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有写到,“经过3 至5 年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但时间不等人,“十五五”时期每年超千万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是不可阻挡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明显错位是当下就业问题的核心关键。在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进程中,高校必须统筹长期效应与短期效益,将各年级学生纳入就业工作视野,对初入大学的学生厚植崇尚劳动、职业平等的观念,为在读的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帮助将毕业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1.将就业教育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就业观主题教育活动,可跨年级跨学段组织学生围绕就业开展思想碰撞,浸润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植劳动高尚、各职业平等观念,将学生们的就业目标从传统观念瞄准的“体面的白领工作”,扩展到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大有可为”,增强学生“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定力,推动学生厘清理想与现实,因时因势调整就业预期,到基层、到实体经济、到技术岗位就业,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也符合国家发展需要。
2. 帮助学生及早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职业,对学生就业路径从学校层面统筹做好分类指导和帮扶助力,针对学生主要去向,如考研升学、考公考编、出国留学及到基层就业、回生源地就业等,分类邀请往届生分享成功案例及有关专业人员做好集中辅导。充分把握影响学生就业情绪和方向的关键政策,及时跟进为学生做好政策解读,教会学生科学识别理解运用政策,服务自身长远发展。高校要紧盯各地发布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开发(需求)目录,瞄准企业“即插即用”人才需求,通过微专业设置和专项技能培训,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助力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更高水平发展。
3.持续深化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访企业,到企业实习实践。推动企业走进学校,邀请企业专家走上讲台,向学生传递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激活校友资源,建立校友企业联盟,主动参与开发校友企业岗位,将高校作为校友企业的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与商务咨询的基地,在推动校友企业发展反哺学校的同时,将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优质企业串联起来,通过学校打通企业间的信息壁垒,进而实现企业优质岗位的开发和向学校的持续供给,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满意岗位。
参考文献:
[1] 周世祥 . 做好 2025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N]. 光明日报,2024-11-15(08).
作者简介:刘明阳,男,人,汉族,1991 年 6 月生,硕士研究生,政工师,党委办公室党务科副科长,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学生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