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档案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探析
宋继权
吉林省通榆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档案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作为乡村发展历程中各类信息的系统性载体,乡村振兴档案完整记录了乡村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演进轨迹与建设成果。深入剖析乡村振兴档案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价值维度,系统探索其价值转化的实践路径,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乡村振兴档案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维度
(一)信息支撑价值:提升治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乡村振兴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包括人口结构数据、土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经济运行指标、社会矛盾隐患等关键信息。这些系统化的信息资源为基层治理主体提供了全面精准的决策参考,助力治理者准确把握乡村发展实际,制定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与发展规划。例如,通过系统分析乡村产业发展档案,治理者能够精准识别当地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瓶颈,据此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依托档案中的历史数据序列,可构建乡村发展趋势预测模型,增强治理决策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二)制度规范价值:完善基层治理运行机制
乡村振兴档案系统记录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成果、运行规范流程和实践经验总结,是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档案资料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明确的制度遵循和操作规范,保障治理活动有序高效开展。在乡村民主治理领域,档案中留存的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记录等材料,为落实村民自治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档案中保存的服务标准规范、办理流程细则等内容,有效规范了服务行为,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和供给效率。
(三)文化传承价值:构建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档案不仅记录了乡村物质文明建设成果,更珍藏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民俗礼仪、民间艺术技艺、历史文化遗迹、乡村口述史等文化遗产。这些档案是传承乡村文脉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乡村文化档案的系统整理与深度研究,能够挖掘乡村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民生保障价值:维护乡村社会公平正义
乡村振兴档案包含大量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信息,如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社会保障记录、医疗服务档案等关键凭证。这些档案是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土地权益纠纷调解中,土地承包档案可为权属界定提供权威证据,有效维护村民土地权益;在社会保障领域,通过核查相关档案资料,能够确保低保救助、医疗保障等惠民政策精准落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乡村振兴档案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筑牢价值实现根基
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档案收集网络,不仅系统归集行政机关形成的政策性文件,更要注重采集乡村自治组织、市场主体和村民个人在乡村发展中形成的特色记录,如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档案、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等,确保档案资源的完整性与多元性。建立标准化的档案整理规范体系,对收集的档案资料进行科学分类、规范著录和有序编目,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强整理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建立档案真实性核查机制,确保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准确性。加大档案数字化建设投入力度,推进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和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构建统一的乡村振兴档案数据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智能检索、安全存储和高效共享,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二)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保障价值有效释放
制定乡村振兴档案管理专项法规政策,明确各级主体的管理职责、档案形成与移交要求、开发利用规范等内容,形成覆盖“收集 - 管理 - 利用 - 保护”全流程的制度框架。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严肃查处档案管理违规行为。构建分层分类的档案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题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升档案人员的专业素养,重点培养兼具档案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档案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机制,落实档案库房“九防”措施,强化实体档案安全保护。采用加密存储、权限管理、异地备份等技术手段,保障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构建“人防 + 技防 + 物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
(三)创新档案开发利用模式,提升价值应用效能
建设集查询检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档案信息共享平台,面向基层干部、村民群众、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提供精准化服务。开发移动端应用程序,实现档案服务“掌上办”“随时用”,提升服务便捷性。围绕乡村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深度挖掘档案数据价值。建立档案数据分析与治理决策衔接机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为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如基于档案数据构建乡村振兴指数评价体系,动态监测发展成效。深度挖掘档案中的文化元素,开发系列化档案文化产品,如乡村记忆展览、民俗文化图谱、数字档案馆藏等。创新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文化产品影响力,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
(四)优化宣传教育引导策略,营造良好价值生态
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展示、知识科普等形式,全方位宣传乡村振兴档案的价值作用。制作档案利用典型案例汇编,用鲜活事例展现档案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成效,提升社会认知度。将档案教育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体系,在乡村学校开设档案文化课程,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档案宣传阵地。定期举办档案主题活动,如“乡村记忆”征集、档案知识竞赛等,培育村民的档案意识与文化自觉。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档案工作格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企业等与乡村开展合作,共同参与档案资源开发、研究利用等工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入专业化力量,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化水平。
总之,乡村振兴档案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多元价值,涵盖信息支撑、制度规范、文化传承和民生保障等核心维度。通过强化资源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创新利用模式和优化宣传教育等路径,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档案价值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应持续深化对乡村振兴档案工作规律的认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技术手段,充分释放档案的治理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