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多模态交互视阈下播音主持艺术与AI 主播的协同创作路径

作者

蒋以政

贵州省黔西市融媒体中心 551500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突破,AI 的应用正在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本文将探讨播音主持艺术与 AI 主播的协同创作路径,分析两者结合的优势与潜力,提出具体的协同创作策略,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播音主持艺术与AI 主播的结合现状

播音主持艺术要求主持人具备高情感感知与即时反应能力,通过语言、语调、音色、表情和肢体语言等综合表现调动观众情感。然而,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传统模式在效率和规模上逐渐显现局限性,AI 主播应运而生。AI 主播结合语音识别、情感分析等技术,能高效完成大规模信息传播任务,实现精准情感表达。然而,AI 主播缺乏人类主持人独有的创造性与情感表现,情感表达显得生硬。如何将播音主持艺术中的情感与创意与 AI 主播的高效性结合,是当前媒体行业的研究热点。通过融合二者,可以提升传播效率并保持情感深度和个性化,创造更丰富的传媒表现形式。

二、多模态交互技术对播音主持艺术与AI 主播协同创作的赋能

多模态交互技术是指通过整合多种感官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交互的一种技术形式。在播音主持艺术与 AI 主播的协同创作过程中,多模态交互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播音主持依靠声音、语调、语言及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而 AI 主播通过语音合成、面部表情动画和情感分析等多模态方式,实现了跨越语音与视觉的情感传递能力。在多模态交互的支持下,AI 主播能够通过人类语言与图像结合的方式,产生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情感交流。

具体而言,语音合成技术能够使得AI 主播在播报时更加自然流畅,语调变化丰富,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模拟人类主持人的语气变化。情感分析技术则使得 AI 主播能够根据节目内容和语境自动调整其情感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状态,如欢快、严肃或温暖等。通过面部表情模拟技术,AI 主播能够模仿人类的微笑、皱眉等表情,进一步增强情感的传递效果。此外,AI 主播还能够通过虚拟人物的形象设计,将其外观与内容紧密结合,形成更加完整的多模态交互效果,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与参与感。

这种多模态交互视阈下的创作路径,促使 AI 主播在信息传播、娱乐互动、观众情感调动等方面的表现越来越接近人类播音主持的效果。通过多模态的赋能,播音主持艺术与 AI 主播的结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实现高效传播与情感共鸣的双赢。

三、协同创作的应用模式与实践路径

在多模态交互的支持下,播音主持艺术与 AI 主播的协同创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首先,在新闻传播和信息播报领域,AI 主播可以承担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等固定内容的播报工作,利用其高效性和准确性完成大量重复性的任务,同时通过语音与表情的多模态互动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人类播音主持则可以在专题节目、直播互动和采访等场合中发挥更大的创意和情感传递作用,借助其独特的个性化表达与即兴创作能力,带动节目的氛围与观众的参与度。两者的协作不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还创造了更具情感深度的节目内容。

其次,在娱乐节目和虚拟主持领域,AI 主播的参与使得虚拟人物的创作和演绎成为可能。通过将 AI 技术与虚拟形象相结合,AI 主播能够模拟主持人形象,并进行语言与情感的表现。例如,在综艺节目和游戏直播中,AI 主播可以与人类主持人进行互动,协同完成节目中的创意性任务,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人类主持人在创意和情感传递上可以补充 AI 主播的不足,而 AI 主播则能够通过高效的语音与视觉表现,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最后,随着AI 技术的不断发展,AI 主播的创作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未来,AI 主播与播音主持艺术的协同创作将进入更加深度的融合阶段。例如,AI 主播将能够根据观众的反馈实时调整情感表现和语言风格,甚至能够在直播过程中进行即兴创作。人类主持人在协作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创意指导和情感引导的角色,二者的协同创作将成为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力量。

四、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尽管播音主持艺术与 AI 主播的协同创作在技术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AI 主播在情感表达和语言理解方面仍有局限,尤其是在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进行创意性表达时,AI 的能力还远远不及人类。尽管 AI 能够通过多模态技术模拟基本的语音和表情,但在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个性化表达上,AI 仍难以取代人类主持人的独特魅力。

其次,AI 主播的使用可能带来伦理和法律问题,尤其是在虚拟主播的应用中,AI 可能会被用于不当用途,如假新闻传播、虚假情感表达等。因此,如何确保 AI 主播的伦理使用、规范其功能和行为,避免其滥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受县域经济发展局限,特别是西部县区融媒体中心这一平台资金来源少,运营较为困难,引进 AI 智能主播更多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 AI 主播代替了新闻主播,在收视率只减不增的情况下,主播们的职业该如何规划,创新节目还是转战新媒体行业,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也会得不偿失,造成资源浪费。

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情感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AI 主播的情感表达能力将逐步提升,播音主持艺术与 AI 主播的协同创作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通过不断优化技术和加强人机协作,AI 主播与播音主持艺术的结合将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有趣的节目内容,推动传媒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五、结论

在多模态交互视阈下,播音主持艺术与 AI 主播的协同创作为信息传播领域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能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又能保留人类主持人的情感传递与创意性。尽管当前 AI 主播在情感表现力和创意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协同创作模式有望在未来发展为更加成熟和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未来,AI 与播音主持艺术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媒体行业的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化、互动性强的传播体验。

参考文献:

[1] 郑新宇.“四全媒体”视阈下新闻主播的创作策略与路径探究[J].新闻传播 ,2024,(23):49-51.

[2] 宋婷 . 虚拟新闻主播实践中的技术困境与伦理问题研究 [D]. 重庆大学 ,2023.

[3] 孟姝君 . 智媒时代有声读物 AI 主播和真人主播的发展研究 [D].河南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