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

作者

李丹

岳阳市图书馆 湖南 414000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公共图书馆正经历从传统服务模式向数据驱动模式的深刻变革,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图书资料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使得资源整合、用户服务和管理决策更加科学高效,面对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许多图书馆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图书资料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成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的重要课题,研究大数据技术与图书资料管理的融合路径,对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构建多元化阅读推广体系,提升读者阅读兴趣

图书馆开展主题书展、作家见面会、读书沙龙等互动性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针对特殊群体如儿童、老年人、视障人士等,可设计绘本共读、银龄读书会、有声读物推广等特色项目,在线上领域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发短视频荐书、直播讲书、线上阅读挑战赛等数字推广形式,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读者偏好,实现精准化内容推送 [1]。实现阅读推广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图书馆应当与学校、社区、出版社、文化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推广联盟,要注重品牌化运营,打造如 " 城市阅读节 "" 名家领读计划 " 等具有影响力的阅读品牌,通过系列化、持续性的活动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要建立科学的成效评估机制,运用问卷调查、借阅数据追踪、活动参与度分析等方法,多维度评估推广效果,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活动方案。

2 优化馆藏资源布局,满足不同读者群体需求

现代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已从 " 以书为本 " 转向 " 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图书馆深入调研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偏好和使用习惯,建立动态化的资源调配机制,在空间布局上可采用主题分区与功能分区相结合的模式,如设置少儿阅读区、老年专架、视障服务区等特色区域,同时配备符合各群体特点的配套设施,在资源结构上,要注重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合理配比,针对青少年读者增加绘本、科普读物比例,为研究型读者保障学术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图书馆应建立常态化的需求反馈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借阅记录、开展读者问卷调查、组织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准确把握读者需求变化趋势,并据此制定科学的馆藏发展政策,实现馆藏资源的最优配置还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图书馆引入智能架位管理系统,利用 RFID 技术实现图书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解决传统布局中存在的”死书”问题;运用热力图分析等技术手段,监测各区域使用情况,为空间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在服务延伸方面要建立总分馆之间的资源协同机制,通借通还、预约调配等方式提高资源流通效率。

3 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助力高校教学科研发展

组建专业化学科服务团队,按学科门类配备具备相应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通过定期参加院系教研活动、科研项目讨论会等方式,精准把握师生的信息需求;在服务内容上要突破简单的文献传递范畴,提供包括学科资源建设、信息素养培训、科研数据管理、学术影响力分析等全链条服务,图书馆要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养嵌入式教学 [2]。将文献检索、学术写作等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嵌入式学科服务效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图书馆应当将学科服务纳入学校教学科研支持体系,与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确保服务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在人才建设方面要注重培养兼具图情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利用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科馆员的专业服务能力,在技术应用层面可引入科研数据分析系统,为教师提供科研成果统计、学术影响力评估等服务。

4 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增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

当代图书馆已不再仅是藏书借阅的场所,而是需要转型为融合知识传播、文化体验、社会交往等多重功能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在空间设计上应当突破传统的书架排列模式,主题场景营造、互动体验区设置等方式,打造具有沉浸感的文化场域,结合地方特色设立非遗文化展示区,实物展陈、数字化呈现、传承人工作坊等形式,让读者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针对青少年群体可创设STEAM 创客空间,配备3D 打印机、编程机器人等设备,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运营模式上探索 "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 " 的多方协作机制,引入文化机构、专业团队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空间运营,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培养既懂图书馆业务又具备文化策划能力的复合型馆员,同时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扩大服务覆盖面,要建立包含空间使用率、活动参与度、用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定期收集读者反馈,持续优化服务内容,数字化时代还要注重线上线下融合,通过建设虚拟文化空间、开展云端文化活动等方式,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扩大文化服务的辐射范围。

5 推进阅读疗法服务,关注读者心理健康需求

阅读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心理干预手段,精选的阅读材料和引导式交流,帮助读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促进自我认知,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具有天然优势: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不同心理需求提供多元文本选择,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创造疗愈空间,专业的馆员团队可担任阅读引导者,在服务设计上图书馆应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建立分级服务体系:针对普通读者的压力缓解需求,可设立 " 心灵驿站 " 主题书区,提供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自助类读物;面向特定群体如抑郁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者,则需要联合心理咨询师开发结构化阅读方案,采用" 评估- 推荐- 反馈" 的闭环服务模式。

要确保阅读疗法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多方协作机制,图书馆应当组建由资深馆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制定严格的伦理准则和服务规范,既要发挥阅读的疗愈价值,又要避免替代专业医疗的越界风险,在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建立动态更新的阅读疗法书目数据库,按照不同心理议题、适用人群、干预程度进行科学分类,并定期评估文本的适用性,服务推广环节要注重隐私保护和去污名化设计,可采用 " 心灵成长 "" 情绪管理" 等中性表述,降低参与者的心理门槛。

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公共图书资料管理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驱动的管理优化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服务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将在图书资料管理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推动图书馆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图书馆从业者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以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知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景霞 .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路径研究[J]. 参花 ,2024,(07):119-121.

[2] 王笑梅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定位与服务价值探究 [J]. 兰台内外 ,2022,(3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