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徐丹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基础课部 陕西西安 712046
一、引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任务,更是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1]。而第二课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和文化传播平台。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二课堂割裂: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张皮”现象,二者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有效衔接,处于事实割裂状态。第一课堂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授,以理论教学和应试辅导为主;第二课堂虽注重实践与能力培养,但常因缺乏顶层设计,未能与第一课堂形成协同。例如,英语第二课堂的口语训练活动,未根据第一课堂的教学进度和知识重点设计,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于实践,二者无法形成育人合力,限制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局限: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多以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英语讲座等为主。这些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难以全面契合学生复杂的能力提升需求。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有活动缺乏真实、多元的跨文化交流场景,学生难以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方面,活动形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此外,这些活动对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诉求的关注不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导致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个体差异大且能力短板突出: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力水平呈现出显著的层次性差异。部分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自 主学习能力,能够流畅阅读英文文献、参与学术讨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仍停留在基础语法学习阶段 听说读写 新 同时,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专业诉求各不相同 ,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较为欠缺,在实际交流中存在发音不标准、表达不流畅、逻辑混乱等问题。这种复杂的个体差异使得传统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材与教学能力未完全激活: 国故事”的教学要求,增设了“中国故事”相关板块,并强 程中,这些内容尚未充分转化为有效教学成果。 用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多以讲解课文为主,未 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掌握不扎实,无法将所学知识灵 服务学生的效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教师对 程中难以给予学生全面、专业的指导;同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影响了教学 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与作用
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拓展学生英语学习途径,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该模式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局限,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向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协同培养转变。
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主动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个体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传播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浓厚校园英语学习氛围。同时, 过传播 国文化,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能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四、“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哈罗德·拉斯韦尔(2015) 提出了传播学经典的“5W 模式”(即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即:谁 (Who)、说了什么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 (To Whom)、有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2]。“讲好中国故事”按照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效果这五个维度的传播路径展开,能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学生作为核心传播主体,通过参与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短视频制作、文化展示等,将自己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和感悟用英语表达出来,不仅能够锻炼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更成为中国故事的主动传播者。
其次,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精心挑选传播内容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在大学英语教材提供的单元主题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吸引力和文化内涵的中国故事,将其有机融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以及英语水平和认知特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
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扩大中国故事的受众群体,提高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如线下的英语角、戏剧表演、文化展览等,或者线上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发布学生创作的优秀英语作品,向更多受众分享第二课堂优秀成果。此外,英语学科竞赛和英语俱乐部各类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既能够展现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扩大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范围。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受众反馈等多元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更加流畅、准确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文化自信是否增强,对中国文化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更加愿意主动传播中国故事。
五、“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与成果
教师团队充分挖掘和提炼各单元的思政主题,并结合授课班级专业特色,体现与学科关联的思政元素。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和护理学专业班级为例,各单元思政元素和学科关联思政元素具体如下:


在拉斯韦尔“5W 模式”基础上,团队成员针对大一第一学期的授课班级,依托《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团队从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和思政融合四个方面,对每个单元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提炼和重构,明确了各单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依托多种任务类型,如语言操练、篇章理解、探究、反思和合作任务等,并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反向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和组织教学。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单元 He of our times 为例,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在单元学习前,明确单元 :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点和相关表达方式、 悦 以及情感目标:学习英雄人物身上体现的英雄 受英雄品质、践行英雄行为等。因此,学生 feed the world”,了解袁隆平先生的 章, 加深学生对英雄精神内涵的理 China 板块中“CeringDanda 英雄人物的坚持和爱国 ,组织小组成员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加深学 息检索等方式,协作完成英雄 活动作品完成后,教师组织专 展示过程中,用英语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 、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 评重点关注其他小组作品的优点和可改进之处; 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不仅让学生了 的机会。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通过“CSIIC 英语之友”公众号进行展示和推
在一学期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后,收获了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优秀成果,包含英雄人物主题海报、中国文化主题短视频、中英文诗歌摘录等,并在“CSIIC 英语之友”公众号展示。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在时间和文化传播实践方面的不足,更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信心和准确度。
六、结语
本研究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实施路径。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促进课 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过程 也发现 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待进 步提高等。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深化“讲好中国故事” 车大学 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师资培训和学生文化知识教育,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哈罗德 y 拉斯韦尔 [ 何道宽,译 ].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文版)[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Communication in Society][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徐丹(1989 年5 月—),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讲好中国故事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24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