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华经典古诗文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研究

作者

郭子琳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830019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优秀的古诗文里面包含着颇为丰富的道德智慧,蕴含着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观念。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任。当教师把中华优秀古诗文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时,能够给这门课程注入全新活力,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同时可以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髓部分,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言,其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一、经典诗文融入道德与法治的价值

经典之所以不朽,在于其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在课堂回响,家国担当便不再是抽象概念;当《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箴言被学生诵读,诚信便化作可触可感的立身之本。古诗文蕴藏的仁爱、责任、廉耻等价值基因,与道德法治课程培育“健全人格”“法治观念”的目标深度契合。这种融合,是以文化人——让“规则意识”在“悬衡知平,设规知圆”的古训中具象化,使“生命关怀”借杜甫“感时花溅泪”的咏叹直抵心灵。经典文本成为道德认知的情感载体,法治精神借此获得文化的温度。

二、课堂实践的融合之道

如何让经典诗文自然流淌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非生硬拼贴?关键在于情境创设与价值联结。

(一)以诗入境,激发情感共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古诗文的首要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情感唤醒功能。相较于直接讲授道德规范,经典诗文通过具象化的情感表达,能够更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亲情教育为例,《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画面描写,将抽象的母爱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这种关怀方式与当代父母的爱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不仅能理解传统孝道的内涵,还能在古今对比中深化对亲情的认知。在生命教育方面,《春望》中感时花溅泪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战乱中生灵的深切悲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诗人为何会对自然景物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生命关怀有何联系?这种由诗文引发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立体的道德认知,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具象化、情感化。

(二)以文析理,深化价值认知

古诗文的价值不仅在于情感唤起,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哲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规范的内在逻辑。《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论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从个人角度看,诚信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从社会角度看,诚信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理解诚信不仅是个人美德,更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在规则意识教育中,《韩非子》悬衡而知平的比喻可以这样运用: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需要度量衡的实例,如买菜称重、体检量血压等,再引申到社会规则的普遍必要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交通规则会怎样?如果学校没有规章制度会如何?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抽象的规则意识就变得具体可感。这种教学方式既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帮助他们建立理性思维。

(三)主题关联,拓展文化视野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按主题串联古诗文是个好方法,能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传统文化。这里重点说说两个方面的应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可以把不同诗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展现的是为国捐躯的壮烈,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则体现了普通人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同样是爱国,表达方式却不同?通过讨论,学生就能明白爱国不是只有一种形式,既可以是轰轰烈烈的牺牲,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坚守。在讲社会责任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特别值得深入探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人的忧国忧民,在今天应该怎么做?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怎样帮助身边的困难同学?通过这些具体问题,把古人的思想转化为现代中学生的实际行动。这样教出来的课,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思考能力。

三、融合需把握之度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古诗文,关键要掌握好分寸。以下是三个需要注意的要点:

第一,目标导向。选用的诗文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诚实守信时,《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很合适,因为它直接点明了诚信的重要性。不要为了显示文化素养而随意引用与主题无关的诗文,这样反而会模糊教学重点。

第二,要注意适量适度。一般来说,一节课引用2-3 处经典语句就够了。在讲孝敬父母时,与其引用多首孝道诗,不如重点讲解《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让学生深入体会父母恩情。过多的诗文引用会占用课堂讨论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要注重实际运用。每引用一处经典,都要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在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班级里有哪些不文明行为?我们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帮助学生把经典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三个要点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把握好。建议新教师可以先从少量引用开始,慢慢积累经验。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引用古诗文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文化修养。

结语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一座蕴含德育富矿的巍巍青山。将其智慧清泉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绝非简单的加法,而是一场深度的精神对话与价值唤醒。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箴言与公民责任相遇,当“君子喻于义”的价值追求融入法治观念的塑造,传统便在现代课堂中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 俞正根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1(10):113-114.

[2] 益婷婷 . 中华优秀古诗文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5,(04):34.

[3] 汤多宽 , 谭联合 . 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安徽教育科研 ,2023,(18):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