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润童年·乡情育心魂
张利慧
慈城中心小学 浙江宁波 315031
基于文化心理学的情感认同机制与积极心理学的行为塑造理论,来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韧性,特别是红色基因和和乡土文化的影响。文化心理学关注文化对心理过程的影响,而积极性心理学则强调促进积极情绪和特质。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或逆境时的适应能力。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韧性的缺失原因
本人执教的是一所农村小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多,该地区的父母教养方式、隔代教养、教育思想等方面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情绪不稳定、认知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容易出现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获得及时的帮助与引导。导致农村学生心理韧性缺失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家庭环境因素
农村家庭经济压力与资源匮乏。大部分家庭收入较低,经济压力可能导致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现象),或者大量的外地务工人员的涌入,孩子缺乏情感支持和有效监护,难以培养安全感与归属感。部分家长教育观念传统,倾向于权威式管教或过度保护;有些家长喊着快乐教育,忽视孩子自主性和抗挫力的培养,缺乏自律性,认为读书无用,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2. 学校教育短板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心理教师配备率低,课程缺失,学生缺乏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的系统训练。评价体系单调,过度强调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培养,成绩落后的学生易产生自卑感,抗挫折能力弱化。教师关注度有限,班级规模大或师资紧张,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3. 个体因素
受成长环境影响,认知模式局限。部分学生易将挫折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家庭出身),形成“习得性无助”,体现学生社交技能不足,集体活动或合作学习机会少,导致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遇到困难时难以主动寻求帮助。
二、融合红色文化与乡土情感的设计
突破传统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以红色精神为“脊梁”、乡土情感为“根系”,实现文化认同与心理韧性的双向共生。双文化协同驱动,如红色基因(长征精神、革命智慧)通过符号化场景(军衔仪式、红色剧场)强化理想信念,形成精神支柱,契合“红色文化育人需具象化、生活化”的实践逻辑;乡土文化(非遗技艺、生态实践)以“慢工出细活”的韧性逻辑激活身份归属,如传统编织“挫折- 突破”心理发展规律,树立“未来家乡建设者”的责任认同。形成“以红铸魂、以乡土润心”的可持续育人生态,“以红色文旅与爱家乡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
(一)红色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1. 红色精神筑魂
以爱国、奉献、坚韧为核心,通过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等载体,帮助儿童树立积极价值观,增强心理韧性。开展红色基因主题系列活动,如绘制红军长征路线图,讲红色经典故事,制作红色手抄报等。通过“红色绘本共读”“小红军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儿童在情境中感悟责任与勇气。通过观影讨论、红色游戏等,培养挫折应对能力。
2. 红色基因渗透
红色文化课程的开发:在“绘长征路线图 μ 环节融入动觉学习法,要求学生在绘制时同步完成“重走长征路”肢体动作(如跨越障碍物模拟雪山草
地),通过具身认知理论强化历史记忆与集体荣誉感。使用智能手环监测心率变异性,验证运动- 情感联结对红色精神内化的促进作用。
(二)乡土情感强化自我认同
1. 乡情育心魂: 依托乡土资源(如传统节日、地方非遗),唤醒儿童对家乡的文化认同,缓解成长中的孤独感或城市化带来的疏离感。例如:绘制“家乡地图”“,讲祖辈故事,慈孝故事访谈”等任务,促进情感联结与自我认同。2. 整合性活动:到半浦园进行传统礼仪的乡村研学,祭扫烈士陵园,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参观浙东游击纵队的重要根据地,以及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地,同步深化红色教育与乡土情怀。
3. 家校社协同
家长微课以多种形式展开,微课展播、座谈会、身份互换等多样化的家校合作方式,聚焦代际冲突,原生家庭的烙印,亲子关系的边界,家庭中的非暴力沟通,家庭系统动力重塑,教学生非遗传统编织等问题,多元构建孩子与父母间沟通的桥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有趣生动的活动,学生掌握了如何解决学业问题、人际问题、行为问题和情感问题的方法,在真正遇到困难后,学生就会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教育价值与反思
1. 心理成长意义
提升儿童的抗逆力、归属感,缓解焦虑等情绪问题。研究显示,此类课程可显著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支持感。
2. 文化传承功能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然渗透红色基因与乡土文化,解决德育与心育“两张皮”问题。
3. 挑战与优化
需避免形式化:活动设计应贴合儿童认知水平,如用表演替代说教。评估工具开发: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行为观察、情感日记分析)。
结语:
以“红色基因和文化根脉滋养心理韧性,”的心理素养目标的深度结合,打造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心灵温度的特色心育课程。通过开展每半月一次的心理活动课程和月度班队课综合活动,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家乡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如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表演课本剧(如爱国、奉献、坚韧)为载体;通过讲述家乡名人故事,参观历史博物馆,课本剧表演慈孝故事等形式爱家乡,帮助儿童树立积极价值观,增强心理韧性。
参考文献:
[1] 金春燕 . 守望魅力古村 , 探访红色基因——松塘古村乡土研学资源的整合与设计 [J]. 地理教学 ,2021(23):62-64.
[2] 张宝荣 . 传承红色乡土文化 , 培养家国情怀——河北保定阜平县史家寨大台学区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J]. 青春岁月 ,2021(23):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