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赋能与课堂革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录”的育人价值研究
王和平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重庆 400031
一、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美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强调其对塑造健全人格、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录”以“看、思、悟”三步法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美育实践体系。从时代价值、育人逻辑与教学创新三个维度,系统分析该教学模式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旨在为新时代美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二、美育赋能的时代内涵与育人使命
1. 国家战略层面的美育定位
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综合体。《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美育需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能力。王和平老师的教学实践紧密围绕这一要求,将美术鉴赏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2. 个体发展维度的美育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呈显著正向关系。王和平老师通过“看画—思画—悟画”的递进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视觉感知过渡到深度思考,最终实现精神升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通过经典作品的文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真善美”的人生追求。
3. 课程改革视角的实践创新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突破传统讲授模式,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例如,在鉴赏《蒙娜丽莎》时,学生需通过文献查阅、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技法特点及社会影响。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既符合高中阶段认知发展规律,又为美育课程注入了探究精神。
三、“看、思、悟”三步法的教学创新与实践路径
1. 教学模式的理论突破
传统美术鉴赏多采用费德门“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侧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共鸣。王和平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看、思、悟”三步法,强调“视觉感知—思维激活—心灵感悟”的动态过程。例如,在鉴赏中国山水画时,学生首先通过观察画面构图与笔墨技法,进而思考画家的创作意图,最终结合个人经历领悟作品蕴含的哲学思想。
2. 课堂实践的具体策略
情境化导入: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作品创作场景,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置身”绘画现场,增强代入感。
问题链驱动: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深度思考,如“《父亲》这幅画为何要画一支竹管笔,是好还是可以探讨?”“苍桑的老人与现实中父亲如何匹配?”。
多元评价体系:除传统作业外,引入创作实践(如临摹+再创作)、主题演讲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
3. 跨学科融合的探索
将美术鉴赏与历史、哲学、科技等学科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文艺复兴作品时,同步介绍人文主义思想与解剖学发展;在分析数字艺术时,引导学生探讨技术革新对艺术表达的影响。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更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
四、美育实践的效能分析与未来展望
1. 育人成效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跟踪调查发现,参与“看、思、悟”教学的学生在艺术鉴赏能力(P<0.05)、批判性思维(P<0.01)及文化认同感(P<0.05)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典型案例显示,一名原本对美术缺乏兴趣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自主完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之重庆贡献》的研究报告。
2. 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实践表明,美育教师需兼具教育情怀与科研能力。其团队通过“课例研究—行动改进—成果凝练”的闭环机制,持续优化教学策略。这种“教研相长”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3. 新时代美育的发展方向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加强校际合作与家校联动,整合社会资源(如美术馆、非遗工坊),形成立体化美育生态。
深化数字化赋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AI等技术分析学生审美偏好,实现个性化教学支持。
强化理论研究支撑:结合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探索美育促进心智发展的神经机制。
五、结论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录”不仅是一部教学成果集,更是新时代美育改革的实践范本。其“看、思、悟”三步法通过重构师生互动关系、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实现了美育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跨越。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下,这种立足课堂、面向未来的探索,为培养具有人文底蕴与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推广,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