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道路桥梁施工中的人机协同作业与效率提升研究

作者

张志跃

安徽虹达道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41

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浪潮中,道路桥梁施工行业对作业效率与质量的追求愈发迫切。本大纲聚焦道路桥梁施工中的人机协同作业,通过深入剖析其在提升施工质量、降低成本、保障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系统梳理当下应用现状,挖掘实际应用时面临的挑战,并从施工流程、人员设备适配、管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效率提升策略,为推动道路桥梁施工行业的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人机协同作业;施工效率​

引言​

道路桥梁是交通运输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在传统道路桥梁施工模式下,施工人员与机械设备的作业相对分离,不仅难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还容易导致施工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人机协同作业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打破了人与机械之间的沟通壁垒,实现了二者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作,为提升施工效率带来了新契机。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受技术、管理、人员等多种因素制约,人机协同作业模式仍面临诸多难题。

一、道路桥梁施工中人机协同作业的价值分析​

1.1 提升施工质量的作用机制​

在道路桥梁施工中,人机协同作业借助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大幅提升施工的精准度。例如,在道路铺设环节,摊铺机与施工人员配合,施工人员凭借经验对摊铺机的作业参数进行微调,确保路面平整度符合标准。同时,利用激光测量技术,实时监测桥梁结构的尺寸和位置,施工人员依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避免误差积累,保证桥梁结构的稳定性。此外,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监控,施工人员通过分析拍摄的图像,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从多个环节保障施工质量,打造高品质的道路桥梁工程。​

1.2 降低施工成本的多元途径​

人机协同作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和数量,避免设备闲置,提高设备利用率。另一方面,施工人员根据机械设备反馈的数据,提前预判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护保养,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在材料管理方面,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材料的实时跟踪与精准控制,施工人员依据数据按需取用材料,减少材料损耗。通过这些举措,从设备使用、维护以及材料管理等方面,降低施工成本,提升项目经济效益。​

1.3 保障施工安全的协同优势​

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能够减少施工人员与危险环境的接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例如,在桥梁高空作业中,无人机可代替施工人员进行桥梁结构检测,避免人员高空坠落风险。同时,利用智能安全帽、可穿戴设备等,实时监测施工人员的位置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生异常,系统立即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救援。此外,施工人员与机械设备协同配合,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如通过智能监控系统,识别施工现场的违规行为,施工人员及时进行纠正,为施工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二、道路桥梁施工人机协同作业的应用现状​

2.1 当前人机协同的主要作业模式​

目前,道路桥梁施工人机协同作业主要有 “人控机” 和 “机助人” 两种模式。“人控机” 模式凭借远程操控技术,施工人员可在远离危险区域的安全地带,通过遥控器或控制台,对隧道掘进机、高空作业车等机械设备进行精确操控。这不仅保障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能借助可视化界面,实时查看设备作业情况,大幅提升复杂环境下的作业效率。“机助人” 模式依托物联网技术,机械设备上的各类传感器能收集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振动等多元数据。以道路路基施工为例,压路机的压实度传感器,不仅能实时反馈压实数据,还可通过数据分析,为施工人员规划最优压实路线,助力施工人员精准决策,调整施工方案。在实际作业中,这两种模式灵活切换、相互配合,全方位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

2.2 实际应用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部分道路桥梁施工项目引入人机协同作业模式后成效显著。在施工效率方面,某大型桥梁建设项目借助人机协同,将关键工序的作业时间缩短了 30%,整体工期大幅缩短。在施工质量上,利用激光扫描技术配合人工核验,道路平整度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远超传统施工标准。施工安全也得到显著加强,智能监控系统识别违规行为的准确率高达 90% 以上,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了 40%。在成本控制上,大数据分析实现了材料的精准采购与设备的合理调配,项目成本降低了 15% 左右,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应用过程中遭遇的瓶颈与挑战​

尽管人机协同作业在道路桥梁施工中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部分机械设备的传感器精度欠佳,在恶劣环境下数据采集误差较大,且设备间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数据传输延迟和丢失。管理层面,施工企业缺乏标准化的人机协同作业管理流程,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施工计划与设备调度时常脱节,降低了作业效率。人员层面,施工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弱,培训效果欠佳,设备操作失误率较高,严重影响人机协同作业的顺利开展。​

三、提升道路桥梁施工人机协同作业效率的策略​

3.1 基于施工流程的人机协同优化策略​

对道路桥梁施工流程进行全周期梳理,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分析每个环节中人和机械的作业特性,制定精细化的人机协同方案。施工前,借助 BIM 技术构建施工过程的三维模拟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的人机协同作业,提前发现潜在冲突和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施工过程中,利用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动态监测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状态,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机协同方案。例如,在道路桥梁交叉施工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合理安排机械设备和施工人员的作业顺序,避免资源冲突,提升施工效率。​

3.2 强化施工人员与机械设备适配性的举措​

施工企业联合设备制造商,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施工人员沉浸式学习设备操作技巧;线下邀请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实操训练。同时,建立施工人员技能档案,依据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为其分配适配的设备操作任务。此外,搭建施工人员与设备管理人员的即时通讯平台,当设备出现故障或异常时,双方可迅速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

3.3 构建智能化人机协同管理体系的路径​

引入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和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与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施工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和问题,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设备管理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还可通过故障预测模型,提前预判设备故障,安排预防性维护保养。建立人机协同作业评价机制,从施工质量、效率、成本等多个维度,对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作业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优化人机协同作业方案,构建智能化、高效化的人机协同管理体系。​

四、结论​

本研究围绕道路桥梁施工中的人机协同作业与效率提升展开,通过分析人机协同作业的价值、应用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策略。虽然人机协同作业在道路桥梁施工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技术、管理和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优化施工流程、强化人员与设备适配性、构建智能化管理体系等措施,有望进一步提升人机协同作业效率,推动道路桥梁施工行业向智能化、高质量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持续优化,人机协同作业将在道路桥梁施工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兵.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探讨[J].汽车周刊,2025,(04):159-161.

[2]李小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J].汽车周刊,2025,(03):128-130.

[3]马俊平.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若干建议及思考[J].运输经理世界,2025,(0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