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纪律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杜晓婧

山西省刘胡兰中学校

高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逐渐成型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班级纪律管理矛盾容易凸显的时期。这些问题不但会对班级正常教学秩序产生影响,还有可能阻碍学生规则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 念的先进性与管理能力水平,决定着高中班级管理质量与学生的 思想素质,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1] 鉴于此,本文将教育理论和一线班主任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探索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的纪律管理策略,保障班级能够有序运行,助力学生实现全面成长。

一、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高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内心渴望得到尊重与信任,单纯依靠班主任采取“管控式”管理,容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依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自主教育”理论,班级纪律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变成主动维护的角色。[2] 通过建立起班级自主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协作能力与规则素养,符合高中阶段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班主任可以分三步推进。比如,第一步,组建班级纪律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学生自愿申报后,再由全班投票产生,成员涵盖班长、学习委员以及各小组组长,确保能覆盖早读、课堂、自习、课间等全部时段。第二步,和管理小组一起制定《班级纪律公约》,公约内容包含手机管理、课堂发言规范、自习纪律要求等,公约初稿需要经过全班讨论修订,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话语权。第三步,建立纪律日志与周反馈机制,管理小组每天记录班级纪律情况,对于轻微违规行为,先在同学之间进行提醒,每周班会时由组长进行汇总反馈。针对高频问题共同商议改进办法,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与积极性。

二、以正向激励强化纪律意识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对批评指责较为敏感,过度强调禁止、惩罚,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依据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正向激励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即通过肯定、奖励等具体方式,放大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这能让学生在积极反馈中感受到遵守纪律的价值,从而主动维护班级秩序。这种正向激励的方式,不但能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还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促使纪律管理从约束变为引导。

在班级纪律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激励的针对性和仪式感。一方面,可以设立纪律之星动态评选活动,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细节表现,如课堂专注之星、自习安静之星、课间文明之星等。每周由各科教师和管理小组一起进行推荐,在班会课上进行公开表彰并发放表扬卡。另一方面,把纪律表现和班级积分关联起来,积分能够兑换优先选择座位、班级活动组织权等学生感兴趣的奖励。再一方面,挖掘纪律背后的积极行为,比如,发现学生主动提醒同桌遵守自习纪律时,在班级群向家长反馈该生的互助精神,通过家校联动强化正向行为,让学生感觉到遵守纪律不仅可以获得班级认可,还能让家长感到自豪。

三、家校协同筑牢纪律防线

高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虽长,可家庭环境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影响依然不能忽视。有些学生在学校能够遵守各项纪律,回到家之后却变得自由散漫,容易形成双面行为,还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矛盾或者学习压力等问题,在学校出现纪律波动。按照家校共育理念,班主任需要和家长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机制,让家庭成为班级纪律管理的延伸。[3] 通过家庭和学校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在一致的规则导向下,养成稳定的纪律习惯。

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比如,先建立分层家校沟通机制,对那些纪律表现比较稳定的学生,每个月通过微信,简短反馈他们的课堂状态与纪律情况,让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对于纪律波动幅度比较大的学生,每周进行一次电话沟通或者线下交流,一起分析背后的原因。例如,学生频繁迟到有可能是因为熬夜刷题,这就需要家长配合调整孩子的作息。每一个学期组织一到两次纪律教育家长会,邀请家长走进教室,了解《班级纪律公约》的具体内容,明确家长需要配合完成的相关事项,如督促学生按时到达学校、不携带违禁物品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家长更加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形成家校共同维护班级纪律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高中班级纪律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静态工作,而是要持续调整且动态优化的育人过程。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还需要结合班级具体学情灵活调整。说到底,纪律管理的终点从来都不是做到没人犯错,而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我约束并懂得尊重他人,成长为既守规矩又有担当的当代学生,这才是班主任在纪律管理中,应坚守的初心。

参考文献:

[1] 孟宪光 . 高中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J]. 高考 ,2018,(23):77.

[2] 梁艳 .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11):41-43.

[3] 赖淼 . 高中班级管理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1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