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家校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房文新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锦山第五小学 内蒙古 赤峰 024400

     

引言:

小学班主任属于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职责绝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的道德教育活动,还要致力于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1+1>2”的协同效果,目前家校合作出现“学校主导、家长被动”的状况:一方面,班主任大多采取单向告知的方式布置德育任务,例如布置有关德育的作业,家长更看重孩子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对班主任提出的建议存有抵触心理,因而很难与班主任达成深层次的共识,进而影响到家校联动的实际成效。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家校协同的问题分析

(一)责任界限不清,协同主体缺失

家校双方在德育责任认知上存在很大差距,一些班主任把德育任务全部推给家长,家长则觉得“德育主要是学校的事”,很少关心孩子的家庭道德行为表现,低年级家长尤其如此,他们常常借口“孩子太小”而不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导致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在学校外的家庭教育环节出现了明显的衰减现象。

(二)协同形式单一且缺乏吸引力

当下家校协同教育实践大多依靠“家长会”“开放日”这些传统形式来开展,其内容大多由班主任单方面传达,没有很好地激发家长的主体意识,某校举办“感恩教育”主题家长会时,采取播放学生感谢信的方式,缺少互动交流环节,致使参与积极性不高,到会率大概为 60% ,这类活动常常安排在工作日白天,很难符合双职工家庭的需求,进而影响了活动的覆盖面和执行效果[1]。

(三)缺乏评价反馈,难以实现持续优化

当下,一些学校班主任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协同效能评价体系,不能准确量度“家校协同育人实践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开展“亲子环保主题活动”之类的项目的时候,教师大多重视参与人数的统计,却忽视了对学生家庭行为模式改变趋向的系统化追踪和深入分析,而且,缺少有效的家长反馈途径,这些活动很容易变成形式主义,无法依照学生个体差别实行动态调节和连续改善。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家校协同机制构建路径探析

(一)构建“三维沟通”机制以推动理念共识形成

1. 日常沟通:关注细节反馈

班主任可创建“班级德育发展档案”,详尽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行为表现(诸如“主动帮忙同学收拾东西”或者“上课时专心听讲,尊重他人意见”之类的事迹),每周通过“一对一私信”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家长,而且要求家长同步填写“家庭德育日志”,仔细记录学生在家中的具体行为(像“做家务活”或者“跟同伴分享玩具时显得很不情愿”等等),这样双向互动的方式既提升了家校沟通的精准度,又缩减了模糊评价带来的不确定性,如果察觉到某个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性,教师便可以告诉家长:“让孩子复述在学校的学习经历,促使他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下周课堂上能看到更加积极的表现。”

2. 专题沟通:共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每月选择某个德育话题(“时间管理”“情绪调节”等)举行一次线上“家校互动微论坛”,老师可以分享自己校园里的做法比如“番茄钟”提高孩子专注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如何做等等,并且还可以请一些有经验的家长跟大家说一说自己在家里怎么做到这一点、让孩子做什么家务活等等,家长朋友们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之中就一些具体的事件深入地交流讨论、寻求解决的方法,比如我家孩子总是拖到最后一秒才做作业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这样一来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能让忙碌的上班族家庭享受到便利快捷的方式[2]。

(二)创新多元活动机制,增强参与实效

1. 情境体验活动:实现德育的“可感知”转变

结合传统节日或者纪念活动,规划“亲子德育实践”项目,在重阳节之际,开展“敬老助老”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同家长一起完成给老年人做按摩,做美食等任务,用图文形式把过程记录下来,在班级的“德育展示区”予以表现,班主任要安排学生写出参加的感受,还要请家长讲一讲看到的变化,促使“尊老爱幼”这种想法从理论上变成实际行动。

2. 问题解决类活动:让德育更“接地气”

就班级里常见的道德行为问题比如“课间追逐打闹”之类的事情而言,我们可以规划一次有关“家校共育”的专题研讨活动,在活动期间把学生、家长还有教师全都聚集起来,采用类似情景模拟的办法,叫学生去扮演追逐的人,而让家长来扮演那些可能受到伤害的对象,借此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这种行为潜藏的危险,而且还可以由家长和教师合作去商讨具体的应对方法,像家庭方面规定“餐后散步的时候要按照缓行规则来做”,学校设立“静默游戏区”之类的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家长能够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逐步变成参与者,从而加强家校之间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三、小学班主任家校协同机制的保障策略研究

(一)增强班主任的协同能力

学校定期举办“家校沟通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教导班主任学习“积极倾听”“同理心表达”等专业技能,把“你怎么总是不关心孩子”改为“我注意到孩子最近有些不一样,咱们能不能一起想办法”。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分享优秀家校合作案例,“怎样化解家长抵触情绪,增进家校合作”,提高教育团队的协作水平[3]。

(二)获取学校层面的支持

班主任努力争取学校资源的支持,计划创建“家长学校”,并邀请专门的讲师举办“家庭教育意义”的讲座,而且,还通过调整校园活动的时间安排(把一些课程安排到周末),给予场地和物资上的保障(包含活动设备和奖励物品),从而真正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模式。

四、结论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实践中推进家校协同机制的形成,是一项繁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关乎“共同目标”“高效交流”“职责分配”以及“多种活动”这四者之间的有机联动体系,通过完善“三维互动”“双向问责”“多维实践”“过程评定”这些重要环节,可以冲破传统的家校界限,做到教育资源的优化调配,这样既有益于改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又可加深家长对于德育价值的认识。放眼将来,在社会持续改变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的形式也要不断更新,不过无论如何,始终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中心位置,努力营造出家庭与学校携手培育学生良好品德的理想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娥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优化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5,(18):93-95.

[2] 王颖君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5,(18):102-104.

[3] 任潇 .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与学生参与度提升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18):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