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董一诺

韶关学院 广东省 韶关市 512005

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入,使新闻生产从“供稿驱动”向“用户和数据驱动”转变,对新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新要求。以课堂理论为主、实习为辅的传统模式已难满足学生技能培养与职业适应的需要。因此,高校需在思政育人、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间实现有机融合,打造“理论—模拟—实战—反馈”一体化教学体系,培养具备数字思维、跨平台运营及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传播人才。本文基于现状分析,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成效。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多维定位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素质层面进行多维定位。首先,在知识层面,除了传统新闻学、新闻伦理学、传播学等理论知识外,还应引入新媒体概论、数据新闻、舆情分析等新兴领域课程,为学生打牢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学科基础。其次,在能力层面,实践教学要聚焦新闻采编、内容策划与制作、数字平台运营、数据可视化与分析等关键能力,通过模拟采访、虚拟演播室、数据新闻实验室等平台,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培养,确保学生掌握从选题策划到稿件发布的全流程实战技能。最后,在素质层面,要强化社会责任与职业伦理教育,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主题沙龙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和公共利益观,培养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与社会担当。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协同耦合

要实现上述多维目标,课程体系需进行协同耦合式设计。一方面,打破单一学科边界,通过融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校内课程与校外项目的立体化组合,构建“1+N”课程模式——以新闻学核心课程为“1”,以数据新闻、融媒体制作、视觉传播、舆情监控等多门实践选修课程为“N”,形成既稳固理论基础又拓展专业视野的课程矩阵。同时,每门课程均应结合行业专家讲座和实时案例分析,确保内容前沿且具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注重横向协同和纵向衔接。横向上,通过与新闻学院、计算机学院、设计学院等多学科联合开设跨界课程,实现技术、内容、形式的交叉融合;纵向上,设计“基础—进阶—项目—实训”四级递进式实践环节,从模拟实验到真实发布再到企业实习,层层递进,强化学习效果。此外,应定期组织课程效果评估与学生反馈,及时优化教学方案,确保课程体系动态升级、持续适应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每学期周期性项目与年度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系统化、持续化的实践经历,提升综合专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运用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模式改革的关键。首先,广泛应用项目制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以真实新闻项目或企业委托任务为载体,由师生共同组队完成选题策划、现场采访、稿件撰写、后期制作及运营推广等全流程,实行“导师 + 企业导师 + 学生”三方协同指导,增强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在项目完成后组织多元评估与同伴互评,及时给予改进建议。其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 Classroom),将传统课堂讲授转移到线上,通过微课和慕课平台提供理论学习资源,课堂时间主要用于案例研讨、技能演练和问题答疑,提高师生互动效率与学习主动性,并辅以在线测验及时掌握学习效果。此外,引入“工作坊”“黑客松”“创新挑战赛”等形式,营造竞赛与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跨学科协作和快速响应能力。最后,利用混合式教学和在线仿真平台,实现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开放、可持续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学习日志与导师访谈等方式,形成对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跟踪与反馈。

四、校企合作机制的深度构建

校企合作是打通产学研链条、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应构建长期稳定的校企联盟,与主流媒体、数字新媒体公司、数据服务机构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签订“一校一策”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的实习实训计划,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教学的深度对接。其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共建、案例共编和项目评审,将行业标准和最新动态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设立“双导师制”,让学生在校内导师的学术指导和企业导师的行业指导双重支持下参与真实项目。再次,通过共建科研或孵化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在媒体孵化器、创新实验室中进行创业实践,将课堂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或社会服务。为增强协同创新,还可联合设立校企创新基金及共享实验室与数据平台,支持师生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发布联合成果。最后,定期开展校企联合研讨会、行业沙龙与教师互访交流,推进校企教师双向轮岗,并同步开展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与企业见习考核,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与创业机会,同时及时反馈教学改进意见,形成良性循环。

五、动态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

为确保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动态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在评估体系设计上,可从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两方面入手:过程评估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出勤、表现、协作与反思报告;结果评估则依据作品质量、运营效果、受众反馈和企业导师评价等多元指标综合打分。此外,应采集学生满意度、就业走向、职业胜任度等长期跟踪数据,通过校友调研和用人单位反馈,分析教学模式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实际影响。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至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各环节,形成闭环改进;并定期召开教学委员会会议,根据行业变化和评估数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实践项目、调整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教学持续贴合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

结论

大学生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需要立足新时代传媒生态,构建多维目标定位、协同耦合课程体系、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深度校企合作和动态评估改进的“五位一体”体系。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务技能和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其跨领域协作与终身学习能力,为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未来,应进一步强化 AI、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在教学全过程的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实训新模式,推动实践教学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传媒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社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胡斯文 .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43(12):211-215+247.DOI:10.19927/j.cnki.syyt.2024.12.042.

[2] 李文学 . 新媒体时代新闻实践教学“专创融合”的困境与进路 [J].新闻传播 ,2024,(23):70-72.

[3] 王福丽 . 融媒时代新闻传播教学中教师的技术适应思考 [J]. 新闻前哨 ,2024,(22):67-69.

[4] 白永波 . 基于新闻采写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 [N]. 山西科技报 ,2024-11-18(B05).DOI:10.28712/n.cnki.nshxk.2024.0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