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信息化赋能下英语教学中主题意义探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

曹洪勋

宁夏师范大学 宁夏固原 756099

自 2017 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将 “主题意义探究” 纳入核心素养框架以来,该概念在英语教学领域引发广泛关注。2023 年修订版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主题意义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融合中的枢纽作用,同时也隐含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为相关研究指明了新方向。依据“理论—实践— 问题”的分析框架,结合新媒体信息化要素,国内研究成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构建

(1)新课标视角下的主题意义界定

程晓堂(2018)提出的“六要素整合”理论,将主题意义、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有机结合,形成以主题为统领的教学体系。在该理论中,新媒体工具可作为整合六要素的技术支撑,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实现语篇、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联动呈现。而王蔷(2016)的“五维文本分析”框架,从主题意义、文化内涵、语言特征、文体结构和作者观点五个维度,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了具体路径。在新媒体环境下,该框架可拓展至对短视频、播客、社交媒体文本等数字语篇的分析,使文本解读的范围更加广泛。

(2)理论框架的深化与拓展

辛强(2019)引入主题意义探索的两个层次——浅层信息获取与深层价值探究,进一步细化了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浅层信息获取可借助搜索引擎、在线数据库等高效完成,为深层价值探究节省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深层价值探究则可通过在线论坛、协同编辑工具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促进思维的碰撞与意义的共建。

梅德明(2018)强调以主题意义统领教学,突出思维品质在主题探究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论框架注入动态发展视角。新媒体信息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梳理探究思路、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追踪学生思维发展轨迹等,使主题意义探究的动态过程更加可视化、可调控。

2. 实践模式: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1)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验证

“三位一体教学法”(周丽萍,2019)在某省重点中学的实验显示,经过一学年实践,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深度和文化分析能力上,较对照班提升 23% ( p<0.05 )。该教学法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工具,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资源推送、课中互动讨论、课后拓展练习的有机衔接,使主题意义探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王瑞和罗之慧(2020)的 “五步三层阅读模型” 通过分层任务设计,成功将主题意义探究融入阅读全过程,在某市 10 所高中的推广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分提高 18% 。在该模型的应用中,数字化阅读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推送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和探究任务,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平台的批注、分享功能也促进了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思考与交流。

陈伊伊和吴潇潇(2021-2022)倡导的群文阅读教学,通过多文本对比分析,使学生对主题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显著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群文阅读的文本来源更加广泛,教师可利用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网站等搜集不同文化背景下与主题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在线文档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深化对主题的跨文化理解。

(2)教学策略的多元应用

不同教学策略结合新媒体信息化手段,从各自独特的角度为主题意义探究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董金标的 “三阶段教学法”,聚焦于教学过程的连贯性,通过在读前、读中、读后分别设置主题激活、意义建构和迁移应用任务,让主题意义探究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有序推进、环环相扣。段瑜金(2020)的问题驱动策略,则着重从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入手,借助递进式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多所学校的实践中不仅有效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主题,还使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 35% 。而新媒体互动工具如在线投票、即时反馈 APP 等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问题链的互动性和时效性,使学生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到主题意义的探究中来,从互动参与层面助力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入开展。

3. 现存问题:实践困境与研究局限

(1)区域发展不均衡与教学实践不足

这种不均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结构性失衡,在新媒体信息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拥有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师资,能够为主题意义探究的实证研究提供良好的样本基础和技术支持;而农村高中往往面临数字设备短缺、网络条件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开展有效的基于新媒体的主题意义探究教学,也难以成为研究的焦点。

(2)研究深度与广度不足

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虽然能够为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但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难以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在新媒体信息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加明显——目前针对新媒体工具在主题意义探究中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单一工具的应用,缺乏对不同工具组合应用、长期应用效果的追踪研究。在研究内容上,跨文化对比活动设计的系统性缺乏以及“本土文化表达”与“全球议题理解”双向融合研究的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表现为对数字时代跨文化交际特点的关注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主题意义探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制约了英语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教师新媒体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创新研究方法以适应新媒体环境,拓展研究内容以关注数字时代的跨文化维度,以推动主题意义探究在英语教学中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 [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

[2] 辛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实践 —— 以一篇科技说明文的教学设计为例 [J]. 中小学外语教学 ( 中学篇 ), 2019, 42 (9): 26-31.

[3] 周丽萍。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 “三位一体”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J].中小学外语教学 ( 中学篇 ), 2019,

[4] 王瑞,罗之慧。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 “五步三层”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J]. 英语教师,2020, 20 (16): 100-114.

[5] 董金标。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实践与策略 [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

[6] 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么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