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深度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与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张培军

安徽省太和县第三中学

在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复兴核心命题的今天,文言文教学已超越语言学习的范畴,成为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阵地。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两大痛点日益凸显:一是对文本的解读过度依赖教师经验,难以系统呈现文化元素的深层关联;二是文化阐释与现实生活割裂,使学生难以感知 “孝道”“礼敬” 等传统观念的当代价值。深度学习技术的介入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技术支点 —— 其多层级文本解析能力可穿透语言表象,直抵文化内核;其跨时空关联能力能搭建古今对话桥梁。

1. 智研文本,构建深度学习模型

深度学习技术凭借其多层神经网络结构,能对文言文进行细粒度的语义解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逐层拆解文本的语法逻辑,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同时构建语义关联图谱,直观呈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多层级理解模型不仅能量化分析学生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通过对比海量古籍语料,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隐喻,如《论语》中 “仁” 字在不同篇章中的语境差异。相较于传统教学依赖教师个体经验的解读模式,该模型能通过数据迭代不断优化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为教师提供客观的学情诊断报告,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让学生在系统的引导下触及传统文化的深层肌理,实现从语言学习到文化认知的递进[1]。

2. 在《论语·为政》篇教学中,深度学习系统先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等语句进行分词处理,标注出 “有” 作为通假字的使用场景,并通过对比《孟子》《荀子》中类似年龄表述的语料,归纳出先秦时期 “人生阶段划分” 的文化特征。当学生提交 “三十而立” 的翻译作业时,系统能自动识别部分学生将 “立” 简单理解为 “自立” 的偏差,结合孔子 “立于礼” 的思想内核,生成包含 “礼的规范”“人格独立” 等维度的错误分析。教师依据系统生成的热力图,发现 80% 的学生忽略了 “立”与周礼的关联,遂设计 “孔子的人生进阶与周礼传承” 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系统展示的《礼记》相关记载,理解 “三十而立” 背后对礼仪规范的坚守,使学生在纠正翻译偏差的同时,深刻体会儒家文化以礼立身的核心思想。

3. 数掘文化,搭建古今关联桥梁

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对海量文言文语料库的分布式计算,能从语义层、文化层、社会层多维度提炼文化元素。其神经网络模型可自动识别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礼仪符号(如祭祀器皿称谓)、思想关键词(如 “仁”“道” 的语境分布)、民俗表述(如节气记载),并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文化元素的关联网络。这种数据挖掘不仅能量化分析文化现象的演变轨迹,还能通过算法匹配现代社会的对应文化形态,如将古代 “孝道” 表述与当代养老制度建立语义关联。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碎片化的文化讲解,该方法能让学生通过数据可视化直观看到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理解传统文化并非静态标本,而是动态演化的活态基因,从而建立 “文化根系” 意识,主动探寻古今文化的内在逻辑[2]。

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教学中,深度学习系统首先对文本展开精细化实体识别,精准定位并标注出 “参乘”“卮酒”“瞋目” 等与礼仪相关的核心词汇,同时自动关联这些词汇在原文中的语境,如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中 “西向立” 所隐含的站位礼仪。随后,系统调用《礼记·曲礼》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仪礼·乡饮酒礼》中 “主人东向,宾西向” 等文献资料,通过语义匹配算法构建 “秦汉宴饮礼仪知识图谱”。图谱以动态节点形式呈现座次安排(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与权力等级的直接映射,清晰展示项羽 “东向坐”、亚父 “南向坐”、刘邦 “北向坐” 背后的政治博弈。在此基础上,系统进一步通过网络爬虫抓取现代婚宴主桌居中、商务宴主宾位正对门等场景的视频片段与文字说明,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取座位布局特征,结合语义分析比对古今礼仪逻辑,生成 “古今宴饮礼仪相似度报告”。报告指出,现代宴席中 “主位居中” 的空间设计与古代 “东向为尊” 的方位选择虽因建筑格局演变而形式不同,但均围绕 “尊长敬客”的核心诉求展开。教师依据报告设计 “礼仪变迁辩论会”,学生借助系统展示的汉代宴饮画像砖(清晰呈现分阶列坐的场景)与现代宴会厅 3D 模型,深入分析座次从 “方位等级” 到 “功能分区” 的演变轨迹 —— 如古代通过方位直接彰显权力差异,现代则通过距离主位的远近体现亲疏关系。最终,学生深刻认识到:礼仪形式会随社会结构(从封建等级制到现代平等社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 “礼敬” 这一文化内核始终是维系人际和谐的重要纽带,在古今交往中一脉相承。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深度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绝非技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 “智研文本” 的细粒度解析与 “数掘文化” 的古今关联,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既让文言文教学摆脱了经验依赖的局限,借助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理解效能;又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时空壁垒,通过古今文化基因的比对与勾连,使学生真正感知到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与生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迭代,需在保持人文性的前提下拓展应用场景,如将深度学习与沉浸式体验结合,让学生在更立体的文化场域中深化认知。

参考文献:

[1] 邹浩阳 . 深度学习导向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4.DOI:10.27230/d.cnki.gnmsu.2024.000722.

[2] 韩萌萌 .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研究 [D]. 河南大学 ,2024.DOI:10.27114/d.cnki.ghnau.2024.000495.